作为一种传统的北方曲艺形式,相声的文化根基深深扎根于北方地区。然而,一个看起来有些“南辕北辙”的现象是:非遗相声大会从最初在北京举办后,接下来的五届都选址在了南方城市深圳。这一安排本身给了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为什么选择深圳?作为一座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城市,深圳是否适合成为相声这一国粹艺术的舞台?在这背后,又折射出什么样的产业困局?试图解答这些问题,无疑是深入理解非遗相声大会在当代境遇中的一个切入点。
非遗相声大会南下深圳,可以视作一次创造性的探索,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现实现逼之下的妥协。然而,深圳并未呈现出对相声这一艺术类型的热烈拥抱。从售票情况来看,相较于传统北方相声市场的火爆,这一会议的上座率并不理想。相关数据表明,现场观众中北方籍人群占较大比例,而深圳当地观众的参与度明显不高。这一现象可以说直接反映出了相声艺术在跨区域扩张中的“水土不服”。以第六届非遗相声大会为例,当地黄牛票在演出时甚至出现“跳水”现象,门票价格一度低于官方售价,这本身就是市场反应冷淡的警示信号。
非遗相声大会的影响力水平,也让这一老牌品牌显得力不从心。在节目质量方面,部分观众反映演出内容虽有传统曲艺特色,但创新不足,难以满足南方观众的文化期待。而具体到议程安排上,演员阵容大多以传统相声演员为主,与更擅长八面玲珑地迎合观众需求的商业团体形成鲜明对比。比如,知名相声艺人窦宁曾透露,欣赏一次非遗相声大会的过程并不及期待:演出虽有一定实力,却因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而对现代观众的胃口相比之下“失准”。
谈到市场竞争力的问题,就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当今相声界的巨头——德云社。作为商业力量的代表,德云社凭借云鹤九霄与龙字科弟子们强大的输出能力、迅速更新的节目内容以及一众流量级演员,几乎占领了近些年来相声市场的话语权。对比之下,非遗相声大会的“官办”性质,使其在市场操作上显得更为僵硬,无法灵活应对观众对节目水准、创新形式的多样化需求。
这是否意味着传统的相声艺术就必然要被市场化浪潮淹没?事情显然不该这么悲观。同样以相声为例,我们往往更多将“搞笑”作为其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但仔细体察主流相声艺人,他们的表演往往能在技巧和内涵之间取得一定平衡。姜昆、苗阜、李金斗、方清平等主流艺人,尽管面对票房困局,却从未放弃在舞台上传递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这也提醒我们,判断一场相声是否成功,并不仅仅以票房论英雄。同时,相声的幽默固然是表层,其承载的文化积淀、技艺传承,也是不能忽略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非遗相声大会的未来,有一些建议或能拨云见日。其一,在形式上进行大胆尝试,不妨结合义演、慰问等特色方式,尤其是在贴近基层观众时提高互动性。通过更强的亲民气质打破南北文化的隔阂,让非遗相声以更柔软的方式“潜入”观众的心中。其二,在市场化方面,多与流量平台及商业资源合作,将传统艺术和现代技术结合,从而扩展活动的传播力和吸引力。毕竟,相声不仅是舞台形式,它还可以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内容,让更多观众入局。
非遗相声大会南下深圳不仅是对南北文化融合的一次诚意表达,也是对其艺术价值和市场生存能力的一次深刻检验。我们无法忽视它的困境,但也不应该就此低估其潜力。在纷杂的文化市场中,找到自己的路,并将这条路走得更深更远,显然才是一众传统相声团体所应追寻的真正价值。希望未来的非遗相声大会,能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有勇气和智慧走上一条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复兴之路,成为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的纽带,而不仅仅是一场“乏善可陈”的演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