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名著|当科幻照进现实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12 09:56:43

编者的话

在孩子们用美好愿望和丰富想象力搭建的奇幻之城里,星光可以转换为电能,解忧琴会自己唱歌,垃圾能够自动回收。一起来看看这座奇幻之城里发生的精彩故事吧!

当科幻照进现实

——读《海底两万里》有感

北京五中分校初二(11)班 王霁萌

《海底两万里》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科幻小说。从上幼儿园起,我就开始读这本书,到现在已经读了至少四遍。每次细读,我都会有新的收获。

在我五岁的时候,每天晚上,我靠在妈妈的臂弯里,听妈妈一字一句地给我读《海底两万里》。刚开始,我不怎么喜欢尼摩船长,觉得他很冷酷、很坏,抓教授一行人来潜艇里。每每听到关于尼摩船长的片段,我便会不认真听。但我很喜欢“鹦鹉螺号”,想象着如果我拥有一艘那样豪华的潜艇会怎样。

八岁时,我自己重读完整版的《海底两万里》。这一次,我开始崇拜尼摩船长,也希望可以像他那样,自由自在地在海洋中旅行。我也惊叹于凡尔纳所描写的海底风景,想象海底隧道的幽深,想象亚特兰蒂斯遗址的壮观。我也开始同情那些他们在路上遇到的人。那位印度的采珠人,那几个被电晕的土著,都让我念念不忘。

十岁,我重温《海底两万里》,当时的我刚刚看完《神秘岛》,见到了垂暮之年的尼摩船长,这时的我开始关注“鹦鹉螺号”上的各种科技。以至于每读一段就会停下来,时不时还会乱画几笔,试图勾画出凡尔纳的所思所想。我惊讶于凡尔纳强大的想象力,也惊讶于他的预见性——他想象中的潜艇、潜水服,如今都一一实现了。

十三岁,我从《海底两万里》中读到了凡尔纳的情感,一种对于殖民的痛恨。我知道了尼摩船长本是印度的达卡王子,而他的子民正处于英国殖民者的铁蹄之下,他撞沉英国军舰,是为了复仇。我见到了一个十分痛恨殖民主义的船长,也听到了凡尔纳的心声。

《海底两万里》从19世纪至今,经久不衰。凡尔纳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力都令我十分钦佩,我也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长大后把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小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