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董倩出生在首都北京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作为家中独苗,父母把所有的疼爱都倾注在了她身上。
可谁料到,董倩不仅没有被宠成小公主,反倒越大越叛逆。上课睡觉、逃学玩耍,这在她的青春期里司空见惯。父母急得跳脚,可拿这个混世魔王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所幸在老师的悉心开导下,董倩终于回归正轨,并于1989年考入了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
本以为从此就可以在心仪已久的英语系尽情遨游,却不料阴差阳错进了历史系。望着身边的同学尽情徜徉在外语的海洋,董倩的内心几近崩溃。
但她毕竟不是个轻言放弃的人。既来之则安之,董倩开始在图书馆里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于是,原本枯燥无味的史书竟也渐渐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就这样,董倩平静地度过了大学四年。毕业后,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招聘会,谁知竟一举成功,被这个电视界的"梦工厂"录取。
一日,大雪纷飞。董倩早早地等在央视传达室,等待带领她的前辈。当李小萍制片人出现的那一刻,董倩的人生轨迹就此拐上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刀子嘴"也有柔软心刚入职的董倩,对电视台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又陌生。面对前辈们的忙碌身影,她只能像个呆头鹅似的在一旁不知所措。
原本以为总会有人来手把手教,可董倩才发现,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一切都得靠自己去争取。
于是,从校园里的天之骄子到职场上的小透明,巨大的反差让董倩的自信心降到了冰点。但她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咬牙坚持着向前辈学习请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董倩的进步有目共睹。1999年,她开始参与大型直播节目;2001年,她斩获了主持人的最高荣誉——金话筒奖;2003年,她又担纲起《央视论坛》这样的重磅节目,开启了她采访各界名流的崭新征程。
一时间,董倩的身影活跃在各大重要场合,人们惊叹于这位年轻主持人的犀利与睿智。然而,也就是从那时起,对她采访风格的争议渐起、声浪渐高。
原来,在采访中,董倩总是毫不留情地抛出最尖锐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戳中嘉宾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于是,她被观众冠上了"刀子嘴""砸锅"的头衔,甚至一度被喊话"滚出主持界"。
面对这样的争议,董倩并没有退缩。"我步步紧逼,其实于心不忍。"这是她对自己工作的概括。在她看来,要获得最真实、最闪亮的人性,就必须不断发问、深挖,哪怕这个过程对双方都是一种煎熬。
2019年,四川凉山发生森林火灾,27名扑火队员牺牲。在对幸存消防员的采访中,董倩接连发问:"你跟牺牲的战友关系好吗?""你想救他吗?""你会自责吗?"
面对这样揪心的问题,消防员几度哽咽。而坐在屏幕前的观众,对董倩这番"灵魂拷问"更是愤怒不已。
董倩何尝不知自己会招致非议?只是在她心中,有些问题注定要问,有些事注定要做。"把人们在突发事件中最本能的反应记录下来,这就是记者的本职。"
这样一种仿佛置生死于度外的冷静与理性,让董倩收获了不少骂名。但同时,更多人看到了一位新闻人应有的勇气与担当。
逆行抗疫,最美"泪眼"2020年的新年,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就在大年初一,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一切祥和与平静。
面对汹汹来袭的病毒,董倩主动请缨,要求前往武汉一线采访报道。从腊月廿九直至清明时节,整整95个日日夜夜,她都奋战在最前沿。
在最危险的时刻,见证最感人的瞬间。这是董倩给自己的使命。那段时间,无数个凌晨,董倩顶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去医院、方舱、社区,用手中的话筒记录每一个难忘的故事。
还记得她采访张伯礼院士时的情景吗?当这位耄耋之年再披白袍的老人回忆起来武汉的艰难时刻,禁不住泪如雨下。"您太厉害了,怎么一下戳到泪点上了。"面对董倩的连环发问,老人由衷地感叹。
其实,何止是张伯礼院士,董倩自己何尝不是泪眼模糊?在镜头前,她始终强忍泪水,用冷静克制地语气提问。可每每采访结束,她都会找个没人的地方偷偷流泪。
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董倩用她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下了太多悲欢离合。而这一切,都凝结成了这个时代最沉重也最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