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从后勤补给这件事,就能看出600年前,中国的航海事业有多厉害

江山社 2021-05-30 20:36:10

1405年七月,郑和奉明成祖之命,率两万余人登上两百艘巨型帆船,离开故土开始了西洋之行,这便是“郑和下西洋”的开端。

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初衷究竟是什么呢?

起初可能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但随着下西洋使明朝的世界影响力激增,朱棣意识到这一外交行为背后隐藏的巨大机遇。所以,朱棣才会多次派遣郑和,往返于诸国与中原之间,与外界进行紧密的交流和沟通。

每次下西洋,路程动辄数万海里,这么长的行程,若没有完善的后勤作为基础是万万不可完成的。那么,郑和船队是如何保存粮食,确保食物能不腐烂且填饱两万人的肚子呢?

根据文献的记载,郑和十分注重船队的后勤事务。

在二百余艘巨型帆船里,有些船是专门用来储存给养的。而且,每名船员在登船时,都随身携带了一些新鲜的黄豆。众所周知,黄豆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高,只要能提供水分和氧气,黄豆就能在数日内长出豆芽。这样,就能满足船员对维生素的需要。

此外,在许多船上都有专门的畜棚,里面饲养了马匹、牛羊。这些畜生不但可以成为陆上运输物资的交通工具,也会在必要时成为食物。此外,据说在郑和船队里还出现了鸡鸭等家禽。

自世界航海业发展之初,就有不少常年漂泊海上的水手受败血症之苦。后来,船员们找到了防止败血症的方法,那就是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毫无疑问,郑和的船队已具备了这一常识,所以每个船员和水手的健康都能得到保障。即便船队在数月时间里漂泊在大海上,无法补充到新鲜的蔬果,凭借船上的储备亦不会使船员有患上败血症之忧。

除了充足的后勤储备之外,郑和船队在食物问题上还有一个较有特色的地方。

我们知道,北方少数民族习惯在战争时期轻装上阵,以战养战。在郑和出海期间,船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当然,作为官方代表的郑和不会纵容手下滋扰民船,他们以战养战的目标是那些在大海上无恶不作的海盗。

郑和的船队不但代表了明初最强大的航海力量,同时也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热武器——火炮。靠着武器的优势,郑和船队无需与敌船接舷作战,即可轻而易举地击败海盗。一旦击败了这些在海上耀武扬威的强盗,郑和便会命人将海盗船上的物资洗劫一空。

这种以战养战的思路,让郑和的船队从未缺乏过补给。毕竟,单凭船只承载和船员随身携带的食物,根本无法满足需要。

首先,没人能保证食物的新鲜,长时间的航程容易让食物腐坏无法食用;

其次,即便不考虑食物的保鲜问题,船只的承载量也是有限的。

二百艘船虽然看起来能装下许多食物,但千万别忘了随行的船员起码有两万人。一艘船上的补给,能供一百人食用几日呢?更何况并不是每艘船都会被用作承载补给。

除了上述方法外,郑和还制定了一套规定。

每个受伤的船员,将会被安置到最近的岛屿上,这样他们能在岛民的照料下迅速痊愈,又能减轻船队的后勤负担,还可以杜绝疾病的蔓延,可谓一举三得。

仅从后勤这件事上,我们就能看到明初航海事业在世界上具备领先优势。

第一,明朝有实力组织规模如此庞大的船队进行远洋,而且远洋的次数多达七次。抛开其他开销不谈,单这二十七年的后勤给养就是个天文数字。以当时的世界经济来看,没有任何国家有实力完成这样的壮举。

第二,明朝时期的江南地区拥有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郑和船队的二百艘帆船,无不是具备抗强风能力的远洋船。仅以种类来看,就有兵船、补给船、指挥船。这些不同类型的船只,能满足船队的一应需求。除此之外,郑和还招募了大量来自东南亚地区的熟练水手,他们丰富的航海经验使船队的风险再次降低。

第三,郑和的组织能力非常强。从对后勤的安排上来看,我们就能看出在郑和不但有运筹帷幄的能力,还能考虑得面面俱到。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郑和船队并非一帆风顺,但是在郑和本人的协调下,船队没有爆发过内讧。每次郑和船队遇到危机,我们都能看到从郑和到下属船员均砥砺同心,克服困难。

参考资料:

【《郑和下西洋》、《明史》】

1 阅读: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