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人计诛杀董卓的王允,是董卓逼迫东汉迁都长安最大的帮凶?

诗珊谈历史 2025-04-18 02:57:37

《十八路诸侯》第74期

190年农历三月,只有九岁的汉献帝刘协在群臣的拥簇下到了长安。他们是二月十七从洛阳出发的,从长安到洛阳走了有十多天,大致估算一下,每天的行程就是三四十公里,古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中间的波折和难处,是今天有这么多交通工具可以搭乘的我们很难体会和想象的。不管走十多天还算好,等刘协他们往回走,可走了大半年都不止。不过这是后话,我们暂且不细说。

图1、从洛阳到长安

长安这时候还完全不具备做都城的条件,在最讲究规格礼仪的中华帝国,首先住宿上就达不到规格。可别无他法,汉献帝只能降卑先住到京兆尹的府上。我们刚刚介绍过盖勋在被董卓征调到京城之前就是做的京兆尹。京兆尹这个官职相当于长安市市长。但皇帝住在市长府里,总不是长久之计。于是赶快修缮皇宫,毕竟长安在西汉一直都是都城,虽然一百七八十年过去了,底子应该还在的。而且长安在东汉也一直作为陪都存在的,皇帝的行宫应该还是有的。

图2、洛阳迁都长安(《虎牢关》)

这个时候,董卓没有跟着来。董卓这时候正忙着发迁都财,忙着火烧洛阳呢。朝中的大小事务都由司徒王允负责。从皇帝的安顿,到群臣的安排,全部是王允一手操办。王允处处都考虑的很周到,很有当权大臣的风范,以至于从汉献帝到下面的群臣都很信靠依赖王允。同时王允和董卓的关系处的也不错,董卓一样很信赖王允。

熟知三国演义故事的我们都知道,是在王允的主导策划下,用美人计加上吕布这个莽夫,最后除掉权臣董卓。而且史书上也写此时的王允“屈意承卓”,王允现在就已经在委曲求全了,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很难说。如果看之前迁都过程中表现的话,正是王允的积极投靠,才导致了世家大族之间的分裂,才最后有迁都的事情发生。应该说,在迁都这件事上,王允是董卓一个重要的帮手。正是因为投靠董卓,因为董卓的提拔,王允才能够成为三公之一的司徒。此时的董卓和王允,更像是一对互相帮衬的合作伙伴,真谈不上屈意奉承。

图3、王允与董卓

我们现在有必要回头看一下王允。在东汉末年混乱的政局中,王允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王允是东汉并州太原郡祁县人,如今的祁县属于晋中市,但在古时很长时间里祁县是属于太原郡的。我们都知道太原王氏是魏晋一直到唐初最有名的世家大族之一。王允这一支也算太原王氏的一支,只不过后来最有权势的那一支和祁县王家关系不大。

图3、王允

太原王氏在王允的时代,在东汉朝堂上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与我们之前介绍过的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完全没法比。从这一点大家也能看到,哪有什么一直都鼎盛的家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后东晋最有势力的王谢(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两家在东汉末年的时候都还没有露头。

太原王氏没那么有势力,自然王允也不会是和袁家一样,几辈子都当三公,像公子哥袁绍那样不到二十就当上县令。《后汉书》中是这样记载王允家族的“世仕州郡为冠盖”,看此时的王家也就是在并州、在太原郡有一些影响力罢了。自然王允也不可能一出来就当县令,只能在郡里面谋个差事。

《十八路诸侯》,名字取自于三国演义里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不过我们要介绍的十八路诸侯,不是以袁绍为首讨伐董卓军团里带头的十八个人,而是因为刘焉设立州牧这个建议被汉灵帝采纳后,后来割据一方、那些货正价实的诸侯,当然围绕这些货正价实的“十八路诸侯“有着异常精彩纷呈、远远比演义更精彩的故事。

《十八路诸侯》跳出传统儒家伦理,依照真实史料,结合最新历史研究成果,去重新解读我们最熟悉的三国历史。《十八路诸侯》以现代人的历史视角,从真实人性出发,以真实的情感,去看一看历史转折点上,那些我们熟悉的三国人物们是如何在历史浪潮里翻滚、逐浪。

1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