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远洋捕捞”的话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远洋捕捞”本来的意思,指在200米等深线以外大洋区进行捕捞作业。但现在,它却有了另一层含义:异地趋利性执法。也就是说,出于利益驱动,有些公安机关违法违规异地抓捕、查封、冻结、甚至划转外地民营企业财产和个人财产的做法。其实质是以执法办案为名,行攫取经济利益、罚没财物之实。
“远洋捕捞”的手已经伸到了珠宝圈
近期,珠宝行业频频遭遇“远洋捕捞”式的异地执法风波,不少原本在本地经营良好的珠宝商家因异地执法而遭受巨大损失。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这一现象不仅对商家们的心理安全感和发展信心造成冲击,更是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质疑。金店被冻结资产事件频繁曝光,众多金店商家反映他们在收到顾客货款后,遭遇了银行卡被警方冻结的情况。在这些案例中,涉案的顾客往往使用非本人注册的账号进行转账交易,而金店老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帮信”的嫌疑对象。更为棘手的是,这些冻结案件往往涉及跨省追捕,金店老板需缴纳罚金才能解冻账户。对于那些刚刚起步或者运营多年的金店来说,这样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一些精心策划的骗局更是让这些金店老板防不胜防。以寄售黄金为例,不法分子通过虚假的校友或老乡身份来金店购买大量黄金,之后迅速将货款转移并通过各种手段使得金店老板的账户陷入被冻结的困境。国家出手管控“远洋捕捞”
面对近年来日益增多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执法案件,国家陆续发布了“公安机关异地办案协作的六个严禁”、“公安机关禁止逐利执法七项规定”等文件,以期遏制这种行为。今年,山东、河南、宁夏等多个省份开展了针对企业的行政执法专项监督。其中,安徽省公开向社会征集企业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线索,包括违规执法和以盈利为目的的执法等。遭遇“远洋捕捞”如何应对
在面对“远洋捕捞”及相关刑事侦查活动时,当事人必须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充分尊重并配合公安机关的侦查行为。这不仅是法律的规定,也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基础。在此前提下,可以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做好准备和应对措施。一、事前准备在接到异地办案部门的电话传唤时,个人应首先自我评估是否涉案。若确认自己涉案,应积极准备有利于自己的材料,如能证明自己无罪或罪轻的证据。若确定自己为案外人,则可以通过电话或书面形式向异地办案机关说明情况,或请求在当地办案机关协助说明。
二、事中应对1. 异地公安直接上门办案时,需留意公安机关是否在本案公安协助下进行办案。若发现异地公安未按规定程序执行传唤、拘传等侦查活动,属于违法办案。根据相关法规,异地公安在执行相关活动时,应向当地公安机关提出办案协作请求,并在当地公安机关的协助下进行。面对此情况,当事人应立即报警并保存合法证据。2. 及时寻求律师帮助至关重要。律师的介入能及早核查异地公安的管辖权,并对当事人是否构成犯罪进行自查和论证。这不仅能固定无管辖权或无犯罪的证据,还能及时向相关机关求助,对异地公安的办案合法性进行审查。此外,律师在刑事案件中的沟通作用更易得到办案机关的认可,有助于为当事人减少涉案损失。3. 针对公安机关要求将资金划转至指定账户的行为,当事人应大胆提出异议。公安机关只能对涉案公司、人员的财物采取冻结措施,无权直接划转。若异地公安有此要求,属于违法办案。相关法规明确禁止以任何方式变相扣押财物。
三、事后处理若涉案人员被采取强制措施,应尽早委托律师介入。律师能结合事实和证据进行研判,及时向办案部门提出辩护意见。同时,若发现办案机关有违法办案情况,可向相关部门进行申诉控告。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冷静和理性至关重要。不仅要尊重法律程序,还要善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准备和应对,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这也体现了对法律尊严和权威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