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不休》:铁肩担道义

有爱评论区 2023-03-21 17:59:56

被捂了几年后,《不止不休》终于和观众们见面了。

这部影片在不少方面都比较新颖,比如以纸媒时代的记者为主角,展示本世纪初的社会众生相,又比如立足于基本的事实正确,去探讨“反歧视”的更深层次正确等等。

老实说,《不止不休》虽然在主题和情怀上表达到位了,整体完成度也不错,不会让人觉得闷,但其叙事设计与落位还是不太理想,因此想成为一部爆款影片估计比较困难。

可我还是愿意给该片一个好评,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些许“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力量。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不止不休》身上吸睛的标签有不少,第一个令我在意的居然是“北漂”。

片中三个到北京找机会的年轻人,恰好代表了三类典型:

张博身负雄心壮志,可以蹭睡大学宿舍,可以节衣缩食,一心只为考研,不卷到成功不罢休;小竹最接受现实,她只要有一份稳定的活干就行,工作上生活中遇到委屈总能逆来顺受;韩东介于二者之间,他一方面比张博更加“好高骛远”,另一方面又会主动承担来自生活的压力。

影片的基础语境也由此而来——没学历、没背景还没钱的“三无青年”韩东,仅凭一点新闻理想和一些网络发文经验,就老想着进北京的主流大媒体工作,这天生就是一个小人物追梦的“叛逆”故事。

《不止不休》最让我满意的地方,是对2003年至2004年社会风土的展示,以及对报社媒体行业的呈现。

我承认,作为一个纸媒“逃兵”,自己对该片存在特殊的私心和情怀加成:四处堆放、老需要处理的成堆报纸,千奇百怪、又爱又恨的热线电话,记者、编辑和主编为了版面斗智斗勇,在网吧、家里和车上抓紧赶稿……对我而言,这就是青春啊。

中国纸媒百花齐放的“黄金年代”满打满算也就十几二十年的时间,《不止不休》不仅选择了全盛期作为时间背景,把报纸定为了意有所指的《京城时报》,同时还把主角光环给了其中最稀缺也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职业,调查记者。

可以说,影片中与报社采编相关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为烘托调查记者“职业神圣性”服务的,韩东的小小自负与黄江的另眼相看,源于韩东过去发在网上的调查文章,黄江初次登场时的风尘仆仆与去山西调查矿难的雷厉风行,也满足了大家对该职业的完美想象,后面一系列的细节就更不用说了。

如此“扁平化”的贴金虽然略显刻意,却并不让人讨厌,尤其是黄江和韩东他们通过自己的本事追查出了真相,更为“无冕之王”的尊称增添了一层合理性。

应该说,《不止不休》各方面的基础条件都不错,只要具体执行别出格,无论如何都能有及格线以上的水准,事实也的确如此……至于能否称为好片,就要看人设、表演、剧情、叙事等几个深水领域的成色了。

略为遗憾的是,《不止不休》距离真正佳片差的也是这口气。

人设上,影片有些一厢情愿式的单薄,典型有余、生动不足,比如不少人会指出小竹这个戏份唯一吃重的女性角色太过刻板,尽管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时代还原,但按照今天的眼光去看确实不太讨巧。

电影里多数配角的表现都中规中矩,最出彩的只有一个张颂文和半个白客。

张颂文这几年真的是有种“演出状态来了”的感觉,他饰演的金牌记者黄江,给人一种驾轻就熟的游刃有余,有采访前后不拘小节的邋遢,也有和领导同事针锋相对的尖锐,还有诚以待人的温和以及恨铁不成钢的严厉,咋看咋有戏(不知能不能借着演员的热度给影片造一波额外卖点呢)。

白客这一次也贡献了不错的表现,大概是得益于早年反复饰演屌丝王大锤的经历,他在拿捏韩东草根属性与木然状态等地方相当到位,只是到了后期要展现人物纠结心态的复杂领域时,他就有些跟不上了……当然,非天赋型的演员是要靠好角色喂出来的,这几年还是能感受到他进步的。

《不止不休》最大的短板,当属剧情设计和叙事落点的失衡——说白了,便是“韩东记者职业成长线”与中后期“乙肝感染者反歧视线”,两条大主线的不兼容和“不得劲”。

从贯穿全片的采访录像插叙来看,《不止不休》是想着重讲述乙肝感染者的灰暗处境和反歧视之路的艰辛,影片后期也确实在这部分下了大力气,连主角韩东都一定程度上让位于叙事了。

但从整个片子的结构来看,《不止不休》又是基于北漂草根韩东在报社成长的标准模板故事,所有起转承接的节点都对得上,后期具体的脸庞被模糊的群像替代,总有宴席中途换菜之嫌。

理论上,一篇有血有肉的深度调查报道与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调查记者应该是互相成就的,可实际上影片两条主线并没有1+1>2的效果,其大量戏剧张力反而在撕裂感中相互抵消掉了。

思来想去,可能是因为《不止不休》的落点实在太像《我不是药神》了,令人忍不住觉得前期铺垫不够、后期发力太快,而作为韩东的故事,又明显没怎么讲透,最后就显得什么都没抓牢,连“反歧视”的主题,都像是前面的暂住证、非典回忆那般浅尝辄止了。

话虽如此,我对《不止不休》还是抱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新人导演王晶独立执导的首部长片能有这般火候已属不易,我很喜欢影片传递“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浪漫情怀,就好像那飞起来的笔和报纸,立足现实,又不那么现实。

以此纪念那个一去不复返的年代,也挺好的。

0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