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70年代老照片,带你回到那些难忘的记忆,那时的人都好认真

南斋孤风 2023-02-07 23:08:18
第1张:1973年,北京,《怀念我们的老师》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老师,工作认真负责,从不叫家长批改作业,对于孩子耐心教导,而对于本职工作更是精益求精,照片中的老师的一手英语写得好工整,好像印刷上去的一样,真是厉害了老师。

第2张:1973年,北京,《留影》

在华摄影师Bruno Barbey记录下了这一幕,这里是北京的长城,男青年正在长城上给女伴拍照,女青年的着装很正统,姿势也非常的具有时代性,虽然简朴,但就是这种感觉,可以瞬间把人拉回70年底啊。

第3张:1974年,北京

两个女孩儿在冬季冻结的湖面上滑雪,这种待遇只有北方才有,我们这里冬天就是干冷,冻得要死又不能玩。她们的冰刀好像是直接用布绑起来的吧,感觉这样做真的很危险。

第4张:1973年,苏州,《女工》

这里是苏州的一个工厂,1973年外国人哈里森.福尔曼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的女工正在生产着什么,不过看了半天我也没看懂是要生产什么产品,女工们的胸口处都戴了伟人勋章,这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着装特点,现在完全看不到了。

第5张:1973年,延安,《革命圣地》

哈里森.福尔曼不仅仅呆在大城市里,他也来到中国的其他地方,这里是革命圣地延安,看着这些破败不堪的房子,让他不由得拍摄了一张。这些房子真的很有时代感,窗户上没有玻璃,都是纸糊的。

第6张:1973年,上海,《墙绘》

外国摄影师布鲁诺在上海,他拍摄到正在做墙绘的工人,这样富有时代特色的墙绘,如今是看不到了,工人们绘制的是当时的社会主力,军人,农民和工人。

第7张:1972年,济南,《闺蜜》

威廉·约瑟夫在济南抓拍到的照片,照片中的三个大姐都穿着那个年代的最常见的布鞋和尼龙袜,最右侧的大姐坐姿相当霸气,感觉真是个大姐大,二郎腿翘着好自在。现在还这样穿着的女性,统统都是老年人了,不由得让人感慨时光荏苒,物是人非啊。

第8张:1979年,上海,《光荣退休》

83年出生的我却是不知道退休还有这种敲锣打鼓戴红花的仪式的,但光荣退休我却是听说过的,如果不是看到这张照片,我真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光荣退休。

第9张:1970年5月,《丰收的喜悦》

外国游客在华时期拍摄的照片,照片原来是黑白的,而且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很破损了,我们经过努力最终修复成了这样。拍摄者给照片标注:中国妇女农民用传统技术手工脱米。

第10张:1976年,沈阳,《盛大仪式》

这是一张外国记者Lars在1976年沈阳拍摄到的照片,他拍摄的时候正在举行什么仪式,小学生们手里拿着小号,年长的学生们还要戴上大红花。在我儿时的时候,佩戴大红花的时候一定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第11张:1979年,桂林,《辛勤劳作的人们》

这是日本人久保田博二在桂林拍摄到的照片,这张照片拍得真的很不错,感觉真是太美了,勤劳劳作的人们和峰峦重叠的山峰,这样的地形真的只有广西那边才有,平原加不高的山峰,不备注我也能知道这里是广西。

第12张,上海,《观棋不语真君子》

年轻人正在围观他人下棋,这种棋叫军棋,这张图看着真是太有感觉了,观棋男子脚上的凉鞋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款式,他戴的表好像是叫精工表,是需要自己上发条的。

第13张,杭州,《纺织女工》

外国记者英格·莫拉斯(Inge Morath)在杭州的一座丝绸磨坊里拍摄到的照片,在这里女工们正在专注地工作,据说这张照片在1979年被刊登在了美国的报纸上(无法查证)。不知道她们纺织的是什么东西?

第14张,1979年,北京,《冷清的北京》

这里是北京城郊的道路上,人们骑着二八大杠赶路,很多人都在自行车上挂了一个公文包,这种公文包以皮革的为主,我的父亲也有一个,至今我还记得那浓浓的皮革味道。

第15张:1971年,长江边上,《白帆船》

1971年的长江边上,外国人Audrey拍下了这一幕,这样的白帆船现在长江上已经看不到了,我只在我小学的课本上看到过,那时候没有照片,只能靠想象。

0 阅读:77
评论列表
  • 2023-02-09 17:16

    第一张照片,老师的板书太好了[点赞][点赞]

南斋孤风

简介:汉霄苍茫,牵住繁华哀伤,弯眉间,命中注定,成为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