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大王”何家庆:被绑架吃猪食,流浪3万公里,遗书令人心酸

北有南栀 2023-12-05 22:33:41

一头凌乱的头发和花白的胡须,一副老旧的眼镜,一身打满补丁的中山装,还有一个破的不能再破的黑色布袋……

不知道他身份的人,还以为这身装扮是一个乞讨为生的乞丐。

他的一生命运多舛,出生于贫困的家庭,曾因饥饿而吃过猪食。

他经历过被人绑架的悲惨遭遇,还曾被迫流浪3万多公里,几乎与乞丐无异。

但他的一生也是光辉的一生,是为了科研事业所甘于奉献的一生。

他因研究出了魔芋技术,被人们称为“魔芋大王”。

他就是安徽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曾被人们唤作“中国最牛县长”的何家庆。

2019年,何家庆因身患癌症不幸离世,他的遗书却不禁令人心酸不已。

何家庆究竟经历了怎样坎坷的一生,并成为了“魔芋大王”?

他的遗愿究竟是什么,为何令闻者纷纷为之动容?

出身贫困食不果腹,发奋图强成为大学教师

1949年,何家庆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的一户农民家庭。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何家庆家境贫困,加上家中子女众多,从小便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

自从何家庆记事以来,便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经常要靠乡邻接济才可以勉强度日。

何家庆自幼丧母,是父亲靠着拉板车送货,辛辛苦苦将他和其他兄弟姐妹拉扯大。

虽然从小的生活困苦,但何家庆却十分懂得感恩,穷困的生活也锻炼了他坚强的意志。

何家庆将每一个曾经帮助过他的人都铭记于心,他发奋学习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回报那些曾经救济过他的人。

1968年,年仅19岁的何家庆来到安庆市望江县插队。

从望江县插队回来后,何家庆被分配到安庆市医药公司上班。

在医药公司由于何家庆工作成绩突出,他又被领导推荐至安徽大学深造就读于生物系。

经历过插队,又分配了工作的何家庆能够再次进入校园读书,原本是件令人高兴的喜事。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别说是大学生,就连高中生都十分稀罕。

但是大学的学费却令何家庆犯了难,家境贫困的他实在一下子拿不出学费来。

当乡邻得知何家庆被推荐至安徽大学读书,却交不起学费时。

大家纷纷慷慨解囊,你五块我十块的帮助何家庆凑齐了学费。

就这样,何家庆拿着乡亲们给他凑齐的学费,来到安徽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

何家庆也不负众望,大学期间他不仅成绩优异,还年年都获得奖学金。

1976年,何家庆大学毕业,表现突出的他毕业后顺利留校任教。

至此,何家庆便从安徽大学的一名学生,成为了安徽大学的一名教师。

何家庆在安徽大学任教期间,主要从事植物学的相关研究。

他主攻的研究方向是对植物的分类,和对药用植物的研究和分析。

何家庆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教学和科研上,他对学术研究的态度极其严谨。

但是在生活中他却非常不修边幅,经常穿着一件款式老旧的中山装,上面缝缝补补已经落下了很多补丁。

何家庆经常专注于科研,连头发都没有时间理,他有些邋遢的外形,一度被学生们戏称为“乞丐教授”。

尤其何家庆的身上总有一股挥之不去的福尔马林味,那是他经常泡在实验室和标本室最好的证明。

何家庆住在40平米简陋的房子里,他的家也被各种植物标本所充斥。

“这些标本比我的命还重要!”

何家庆将这些植物标志看得极其重要,粗略估计他收集整理的植物标本有2万多件。

心驰神往大别山,为凑经费8年只吃馒头

何家庆在安徽大学任教期间,从专业期刊上看到一位外国学者曾深入大别山考察,一共采集了500多种珍贵的植物标本。

这不禁令何家庆心驰神往,大别山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宝库,他也想深入大别山进行科考研究。

大别山虽然植被丰富,植物品种珍贵罕见,是很多植物学家进行研究的绝佳之地。

但是那里地势险峻,可谓是“死神之地”,很多专业的科考队员都因此丧生于此。

因此对于何家庆想要深入大别山考察的想法,很多人都劝说他要慎重考虑。

而且抛开大别山险峻的地理条件不说,想要进山采集植物标本,光考察经费便是个不小的数目。

据何家庆粗略估算,进山考察的装备和一些科研的正常开销,怎么算都至少要6000元。

而在那个年代,何家庆一个月的工资仅有36元。

为了不给学校增加负担,何家庆决定自己攒够进大别山考察的费用。

于是他每个月都将工资存起来,每顿饭只吃馒头充饥,连菜也不舍得吃。

就这样,何家庆8年时间一共攒下了3000元钱。

用8年的时间攒下了3000元钱,对何家庆来说已经是极限。

如果再花费8年时间,何家庆就可以攒够进入大别山的考察经费。

可是当时已经35岁的他,已经没有时间再等下一个8年。

一颗为了科研而焦灼的心,令何家庆恨不得立刻动身前往大别山考察。

80岁高龄的老父亲看出了他的焦虑,于是将自己攒了一辈子的“棺材本”,连同乡亲们的一片心意,凑足了4000元给了何家庆。

当何家庆拿到这4000元“巨款”时,发现竟然全部是由零钱凑成。

其中有一毛钱、五毛钱、一块钱、五块钱,最大的面值不超过十块钱。

拿着这样厚厚一叠零钱凑齐的4000元,何家庆心中百感交集。

此时父亲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歪歪扭扭的记着乡亲们捐赠的钱数。

“你一定要记得报答乡亲们的恩情,不要辜负大家对你的这片心。”

看到老父亲手中的纸上密密麻麻写着乡亲们的名字,何家庆顿时湿了眼眶。

乡亲们的这份恩情沉甸甸的,一直以来都是何家庆从事科研工作的动力所在,他始终将这份恩情铭记于心。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也成为了何家庆在日后帮助大家脱贫致富的初心。

不畏艰险,只身深入大别山考察

1984年3月20日,何家庆带着7000元和一部相机,终于如愿只身进入大别山,开始了为期225天的考察之路。

当真正进入大别山后,何家庆才发现实际的情况,远比他想象中要恶劣得多。

大别山崇山峻岭地势险峻,是珍稀植物的绝佳生长之地,也是凶猛的野生动物的栖息之地。

何家庆在大别山就曾经与野狼、棕熊等野生动物“打过照面”。

不仅如此,山洪、暴雨、泥石流等一些在山中经常发生的自热灾害,也令何家庆九死一生。

除了这些危及性命的危险,山间数量繁多的蚂蝗,还将何家庆的双腿叮的溃烂不堪。

何家庆一边行走在山间,一边要小心脚下的落石、悬崖,还要不时清理被蚊虫叮咬而造成的溃脓处。

夜晚来临,何家庆只得在山洞或树杈上休息片刻,为了防止猛兽攻击,他一刻也不敢放松警惕。

有时他深入大别山丛林深处,迷失了方向十几天都找不到出来的路,他只得靠野果充饥维生。

就这样何家庆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力,过着“野人”般的生活,靠着自己的双脚徒步“丈量”了大别山。

何家庆进入大别山考察的225天时间里,他一共攀爬了357座山峰,徒步行走了12684公里。

大别山横跨河南、江西、安徽三省,何家庆的足迹遍布了这三个省份的19个县城。

何家庆历经千辛万苦,一共采集了3117种植物标本,并整理制作了近万份详细的植物资料。

何家庆这种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为国家采集到了极其珍贵的植物标本,这些标本也为植物学研究提供详尽的资料。

发现魔芋,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何家庆的大别山考察之行,除了收集了3000多份植物标本外,他还在大别山意外发现了新的物种——魔芋。

何家庆发现魔芋生长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温湿地带,这种植物不受阳光照射的影响,生长环境非常事宜当地的气候。

发现魔芋易种植、产量高的特性后,何家庆曾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最终确信魔芋是一种非常适合大范围推广种植的植物。

1990年,何家庆被调往安徽省绩溪县担任科技副县长。

为了真实了解到民情,何家庆刚一上任便跑遍了绩溪县23个乡镇,还“顺便”搜集了1500多种植物标本。

一来到绩溪县担任县长,何家庆便有一个心愿,那便是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为了帮助大家脱贫致富,这时何家庆又想到了自己在大别山发现的新物种——魔芋。

根据何家庆的研究成果表明,魔芋的种植技术含量不高,产量却非常高。

据他估算,种植一亩魔芋,每年能有8000公斤左右的产量。

这难道不是一本万利的事?

何家庆认定种植魔芋,就是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财富密码”。

为了让大家了解魔芋这个新物种,从而带领大家一起种植魔芋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何家庆拿出自己的老本行,他主动请缨担任讲师,开设了13期魔芋种植培训班。

他开始挨家挨户的给村民普及魔芋的特性和种植魔芋的好处。

然而山区人民思想守旧,如果让他们把自家的耕地用于种植自己从来没见过的作物,他们说什么也不肯种植。

何家庆见村民们都不为所动,为了说服村民种植魔芋,于是他自掏腰包,开始了魔芋的种植实验。

果然不出何家庆所料,他第一批用于实验种植的500亩魔芋获得了丰收,平均产量都达到了6000公斤。

村民们到了魔芋如此高产,在何家庆的带动下,他们才逐渐开始了魔域种植。

为了帮助初次种植魔芋的村民答疑解惑,何家庆总是不厌其烦的给大家传授种植魔芋的技术。

何家庆一边事无巨细的给大家讲解魔域种植技术,一边撰写了18万字的《魔芋栽培技术》一书。

他希望这本书和魔芋种植技术,可以帮助更多的农民,让他们通过种植魔芋走上致富之路。

何家庆的所作所为,带领着绩溪县的农民奔向了更好的生活,村民们都亲切的称他为“最牛县长”“焦裕禄县长”。

何家庆在绩溪县担任县长的850天里,有697天都是蹲在田间地头给农民讲解农业知识。

即使何家庆任期结束后回到安徽大学,他也经常往返于绩溪县,无偿的为大家传授魔芋种植技术。

何家庆凭着一己之力,带领着绩溪县的上万户农民脱贫致富,他也因此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和嘉奖。

何家庆曾获得 “全国扶贫状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殊荣,然而种种荣誉加身并没有让他忘记初心。

担任县长期满后,何家庆选择了再次回到安徽大学任教。

只身踏上扶贫之路

1998年,何家庆回到了安徽大学继续任教。

搞过了科研,也当过了县长,遭遇过只身进入大别山的惊险,也经历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艰难。

何家庆原本可以选择在大学里本分的做一名“教书匠”,只等着退休后颐想天年便可。

但是何家庆却并不安于现状,他还想帮助更多贫困的农民脱贫,他深感自己的责任还很重。

他想把魔芋种植技术传授给更多贫困山区的人民,他想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脱贫致富。

于是当何家庆看到《光明日报》刊登的全国贫困县名单后,他拿出全部的积蓄27720元,告别了妻女,独自向着西南出发了。

西南地区山高路险,一路上险象环生,何家庆遭遇过的险境不计其数。

他深知此行艰险无比,何家庆甚至提前写好了遗书,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他一共遭遇过17次车祸,有一次严重的车祸差点要了他的命。

他曾在山里赶夜路,多次因为天黑路况不明,险些掉下山崖。

他随身带着的27720元钱,几乎全部用于给村民购买育种,以及给大家普及魔芋种植技术所用。

还有一次他在路上遭遇了抢劫,对方一伙人不由分说抢走了何家庆身上仅剩的4000元钱。

身无分文的他为了搭便车,被心怀不轨之人骗至深山挖黑矿。

被限制了人身自由的何家庆被破挖了一个多月矿,才瞅准机会逃了出来。

没有钱也没有交通工具,刚从黑矿里逃出来的何家庆,衣衫褴褛像个乞丐一般沿途乞讨。

遇到好心的村民,他会不好意思的问对方讨一个饼子充饥。

实在饿得坚持不住,何家庆也曾吃过路边猪圈里的猪食。

猪食馊臭难以下咽,但是为了活下去,何家庆不得不闭着眼睛将猪食咽下去。

遭遇车祸、被抢劫、被绑架、吃猪食……西南之行一路历经坎坷,但也有很多好心人出手相助。

当村民得知何家庆是前来传授魔芋种植技术的教授,纷纷热心的将他请回家中给他做饭吃。

他沿途不慎受伤,村民们用担架抬着他去往下一个乡镇。

何家庆只身前往西南扶贫的305天里,他途径四川、浙江、湖南、广西、云南、湖北等8个省份。

他的足迹遍布这8个省份的108个县城,207个村镇,总行程约32万公里。

在这趟历时305天,行程30多万公里的扶贫之路上,何家庆共组织了262次魔芋种植培训,指导了57家魔芋加工工厂,受惠人数多达2万人次。

此趟扶贫之行何家庆收获满满,他让更多贫困山区的村民都掌握了脱贫致富的“财富密码”,而他自己却瘦成了不到80斤的老人。

何家庆对魔芋种植的研究功不可没,我国现有的27个魔芋品种,其中17种均是被何家庆所考察发现。

他还通过一系列的科研成果证明,中国就是魔芋之乡。

身患癌症不幸离世,临终遗愿看哭众人

2019年7月,70岁的何家庆在工作中突然晕倒。

即使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他仍然不舍得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牵挂的人民。

然而多年来野外艰苦的科研生活,已经极大耗损了他的身体,何家庆被确诊为癌症晚期。

在何家庆住院治疗期间,他仍然没有停止手中的工作。

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完成更多的科研成果,给更多人带去脱贫致富的希望。

2019年10月19日,何家庆带着病痛与世长辞。

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后,何家庆便签下器官捐赠协议,他要将自己的一双眼睛捐赠给需要光明的人。

临终时,何家庆仍穿着他那身破旧的中山装。

这套中山装是父亲在他上大学那年,拉了一个月的煤给他买的。

何家庆从1972年穿到了2019年,虽然已经已经落满补丁破旧不堪,但整整47年,他都不舍得将这件衣服丢掉。

“我走了,请忘掉我吧……”

在何家庆的追悼会上,女儿痛心疾首的念着何家庆临终前写下的遗愿。

何家庆为科研事业倾尽所有,为贫困山区的人民奉献了一生。

而他临终的遗愿,竟是让大家忘了他。

《报任安书》中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每个人的一生,境遇不同,追求不同,最终的结局也不尽相同。

有的人追逐名利,终身被名利所累;有的人追求真理,心甘情愿为科研事业而奉献终身。

何家庆便是这样一位值得我们每个人敬重的人,生得渺小却活得有价值。

你对“魔芋大王”“最牛县长”何家庆一生致力于科研事业,帮助贫困山区的人们脱贫致富一事有何看法?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你的看法!

0 阅读:1

北有南栀

简介:讲述不一样的世间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