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文旅中国 2025-01-02 10:31:51

《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3年—2035年)》(简称《规划》)于近日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到2035年北京将全面建成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建成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规划》的发布为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提供了更好支撑。”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白杰告诉记者,首都文物工作者将从4个方面着手,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四普”工作深挖文物资源禀赋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北京市文物局落实《规划》的重要举措之一。白杰表示:“我们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普查工作,有许多市民群众为普查工作提供线索。”

在东城区,在由文物专家和大学生志愿者代表组成的普查队的勘察下,位于珠市口东大街183号的“同和堂”药铺的历史被重新发现;在朝阳区,反映20世纪50年代建筑特色的中国民用航空局101厂航空器材仓库,普查队专家认为其可以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在大兴区,京奉铁路北京段保存最完整的小站建筑——黄土坡车站老站房,已被大兴区文物管理所纳入了“四普”线索……

2024年,北京市文物局在市、区两级层面组建了17个普查领导小组、53支普查队伍,有近1800名普查队员。他们在全面复核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的同时,在北京全域开展了“地毯式、拉网式”调查,并梳理新发现的文物线索。

“我们将进一步扩充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构筑‘大保护’格局,丰富北京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实物见证,为推进系统性保护、优化文物管理机制提供更加厚实的基础支撑。”白杰说。

▲ 2024年12月21日,有着560多年历史的先农坛庆成宫首次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刘源隆 摄

中轴线申遗成功助力老城保护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申遗工作的推进下,北京老城得到整体保护,古都文化得到复兴。白杰表示:“以中轴线申遗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是中轴线申遗成功的重要经验,也是首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坚持推进文物系统性保护的一个典型案例。”

先农坛的整体开放就是佐证。从2023年7月至今,先农坛宰牲亭、神仓、庆成宫相继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得到业界高度评价。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薛俭告诉记者:“此前先农坛地区居住的居民来源复杂,部分建筑产权不明。自2018年以来,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创新机制,在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同时,按时完成了文物建筑的腾退工作,为后期非文物建筑的拆除、文物修缮、环境整治、恢复历史风貌奠定了基础。”

今后,北京将继续加大建筑类文化遗产的开放力度,改善街区类文化遗产的人居环境,加强遗址类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白杰说:“我们还将制定实施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在未来几年取得新的标志性成果。”

三大文化带引领文物系统性保护

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承载了北京“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记忆,汇聚着众多历史文化资源,是北京文化脉络乃至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些历史景观和文物瑰宝,是城市建设与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交汇处的耀眼明珠,2024年,三山五园以类型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山水形胜的整体格局,获得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授牌。同年12月3日,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试运行开放,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观展。

“2025年,我们将巩固拓展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成果,带动市级示范区建设,加强圆明园遗址保护展示,实施卢沟桥保护修缮工程。”白杰说。据悉,北京市将继续开展大运河沿线文物古迹修缮工作,实施通州古河道考古调查;推动制定《北京市长城保护条例》,编制《北京市长城保护规划》;通过跨区、连片联动丰富首都三大文化带的形式与内涵。

全社会共享大遗址保护利用成果

路县故城是汉代渔阳郡路县县治所在。2016年,在开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前期考古勘探时,发现了这一遗址,次年,北京正式批准对该遗址进行原址保护,并建设公园和博物馆展示考古发现。

据了解,2025年,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和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将正式开放。此外,北京市文物局将加快推进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完成改造并重新开放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大葆台西汉墓遗址)。

对金中都端礼门城门遗迹、香山明代皇室墓地等2024年“考古北京”最新成果,白杰也表示要做好研究、保护和展示。同时,实施北京历史文化溯源工程,深化历史文化遗产内涵研究阐释,加强科技保护和数字化展示,有序开展京津冀区域考古协作和国际合作研究,推动全社会共享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责编:武玥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