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冠华归葬故乡盐城遇冷,苏州政府:别人不要咱要!太湖洞庭随便挑

文君侃历史 2024-09-26 11:54:12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83年9月,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外交家乔冠华溘然辞世。

根据其遗愿,其骨灰应落葬故里江苏盐城。可由于种种原因,当地政府迟疑不决。

乔冠华的妻子章含之将骨灰盒取回,悲痛欲绝地将丈夫的骨灰带回北京。

这位曾叱咤风云的外交家,为何最后会竟无一处可安息之地?

苏州是如何挺身而出承担起了这份沉重的责任?

外交生涯

在共和国的外交星空中,乔冠华这颗耀眼之星闪烁着夺目的光芒,被世人尊为“外交天才”。

有人戏称世界上只有“三个半”国际问题专家,而乔冠华就是其中之一。

1913年,乔冠华出生在水乡盐城的一个书香名门。

从小聪慧的他,在十六岁那年一举考取了久负盛名的清华大学。

清华毕业后,他负笈德国追寻知识的真谛。在那里,他结识了马克思主义,它如同一盏明灯彻底照亮了他心中的迷雾。

信仰的种子悄悄在乔冠华的心中萌芽,从此他的一生有了清晰的航向。

1940年,他奔赴重庆加入《新华日报》,掌管《国际时事述评》这杆笔锋。

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领导下,他开始参与党的外事活动,纵横捭阖于国际舞台。

当二战的乌云彻底笼罩欧洲,德国挥师西进时,人们普遍认为拥有雄厚陆军的法国,定能与德军势均力敌。

乔冠华却另有高见。他笔走龙蛇,疾呼:“法国气血已耗,再难重现昔日光辉”。

果然不出他所料,法国兵败如山倒,向强敌投降。

消息传到延安,毛主席更是赞赏有加:“乔冠华的文章,抵得上千军万马!”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乔冠华肩负新使命昂首迈向国际舞台。

他如一柄利剑,斩破旧世界的迷雾,成为新中国外交舞台上的发声者。

在抗美援朝的谈判中,身为新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家的乔冠华,受命奔赴朝鲜前线。

每一轮谈判,谈判室里都充斥着紧张。

美国首席代表漫不经心地嚼着口香糖,绷着张脸,一言不发;我方的代表们也不甘示弱,一个个都闭口不言,气氛剑拔弩张。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美方代表终于绷不住了:“我提议休会。”这句话像一颗炸弹,打破了僵局。

战场上打不过志愿军,谈判桌上又遇到了难缠的对手,美国人不得不怀疑,幕后是不是有高人指点。

三年来,谈判与交战不断交替,而那个关键人物正是乔冠华。

他的智慧与魄力让对手都为之忌惮。

1953年,战争进入尾声。

国内领导琢磨着:美方是否会重回谈判桌前,我方要不要主动示好?

乔冠华却持反对意见。他提出了一个大胆而谨慎的建议:让局面僵持下去,拖到美国人愿意妥协,主动出牌。

历史证明了他的精准判断。

仅仅两个月后,不可一世的美国人也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

1953年7月,我们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宣告着帝国主义强权时代在东方终结。

乔冠华的足智多谋,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实力,也为他赢得了“外交天才”的美誉。

他用自己的智慧在中国的外交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乔冠华穿梭于谈判桌前,运筹帷幄,

只是,这样一个人为何只担任了两年外长?

惨遭撤职

1964年,乔冠华挑起外交部副部长的重担,真正开启了独当一面的征程。

周恩来总理视他为股肱之臣,带着他辗转各国,从声名赫赫的日内瓦会议到轰动一时的万隆会议,都有乔冠华活跃的身影。

1971年,基辛格踏上秘密访华之旅,为尼克松访华铺路,并与中方商讨访问后的联合公报。

乔冠华负责接待基辛格,在两人谈论到中国今年能否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基辛格自信地笑道:“今年你们还进不了联合国,大概得等到尼克松总统访华后。”

乔冠华仰面而笑,目光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未必吧!”

就在同一年的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大会议上,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为促成中国重返联合国,乔冠华殚精竭虑。

此前,他率领代表团不辞劳苦地拜访了二十三个提案国的代表,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联大会议正式开幕,乔冠华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登上讲台。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正式在联大发表讲话,标志着我们在世界舞台的崛起。

乔冠华的演讲慷慨激昂,振聋发聩。

经过了二十二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终于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为国人扬眉吐气。

六七十年代,那时的中国还在国际舞台上举步维艰。

挺身而出的乔冠华成为我国外交领域的定海神针。

他为我国打开了一扇扇外交突破口,避免了陷入国际孤立的险境。

1974年,乔冠华迎来了他人生的又一高峰——出任外交部部长。

可惜命运多舛,短短两年后,一场阴霾笼罩了乔冠华,他被迫离职。

在此期间中,他提笔写下数十万字的陈述,倾诉着心中的波澜。可他的自由仍遥遥无期。

乔冠华的心头积压着挥之不去的苦闷。日复一日地折磨,消磨着他的意志。

不久后,一阵剧痛突袭,乔冠华心肌梗死住进了医院。

曾经叱咤风云的外交家,如今只能躺在病榻之上,郁郁寡欢。

1978年8月,病魔的阴影再次笼罩了乔冠华,癌症肆无忌惮地在他体内蔓延。

艰难的境遇让乔冠华的身躯日渐消瘦,昔日的意气风发已不复存在。

看着这位传奇人物的病痛,中央也做出决定:不再追究。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如今即将走到终点,

那些未完成的心愿,会否随风而逝?

他的遗愿,最终能否得到圆满?

安眠故乡

当中央的决定传到乔冠华耳中时,他病重的身体里腾起一阵暖意。

尽管病魔缠身,他还是强撑着说道:“虽然我病了,但我这颗心还是热的,我愿意为党再做点贡献。”

不久后,乔冠华被安排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担任高级顾问。

可惜随着时光流逝,他的病情日渐沉重。

1982年,乔冠华躺在病榻上,对守在他身旁的妻子说:“这些日子,我总会想起当年那些峥嵘岁月。”

“我想起周总理的音容笑貌,想起我那深爱的前妻龚澎,还有那些曾经患难与共的老战友……”

就在他准备提笔写下自己的回忆录时,病魔再度凶猛来袭,疾风骤雨般吞噬着他的生命。

1983年9月22日,乔冠华走完了他七十载光阴。

那本他梦寐以求的回忆录,终究未及写下第一个字。

章含之从医院取回他骨灰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去了江苏盐城建湖县。

她想遵从他临终的遗愿,让他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安息。

可当地政府心存顾虑,认为他回归故土安葬有诸多不便。

于是,建湖县决定暂缓定论。

无奈,章含之只能带着乔冠华的骨灰再次回到北京。

转眼数年,章含之辗转几地,终于在苏州吴县为丈夫寻得了一块合适的归所。

当地政府知道乔冠华曾为国争光,即使曾经有过非议,也应得安息之地。

当地负责人说:“乔冠华同志为恢复我国联合国席位立下汗马功劳!”

“别人不要,咱要!太湖之滨,洞庭山上,他夫人说葬哪儿就葬哪儿!”

章含之为他选定的安息之地,也只是一片寂静林间。

无栏杆,无供桌,唯有一座朴素墓碑,镌刻着乔冠华最钟爱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多年之后,思想观念逐渐开放,乔冠华过往的经历重获正视,人们对他曾经的功绩重新燃起敬仰之情。

请愿将乔冠华之墓迁回故里的呼声此起彼伏,盐城也重新筑起他的墓地,隆重安置。

沉淀了多年的历史尘埃,他终于魂归故里,叶落归根。

时间会留下历史大浪淘沙后最真实的评价。

从新中国建国之初的国际舞台,到七十年代后的外交破冰,乔冠华的身影从未缺席。

他那标志性的“乔的笑”都如一道耀眼的霞光,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他的一生,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后来人为国家、为民族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茆贵鸣. 乔冠华:少小离家老未回背后的故事[J]. 党史博览,2023(8):22-27.

以笔为枪的新闻斗士——乔冠华[J]. 重庆与世界,2021(10):46-47.

]颜世贵. 探访乔冠华故居[J]. 新天地,2011(2):40-4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