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红军为啥要长征?其实源于一个乞丐提供的绝密情报

嘉志阅览过去 2024-12-24 17:42:37

1934年秋天,一个穿着破旧衣裳,拿着麻袋的乞丐突然出现在瑞金根据地,点名要见周总理。

守卫的士兵原本要赶他走,可他接下来说出的一个名字,却让所有人不敢轻举妄动。

直到见到周总理,他交出了手上的情报,周总理看后立马和中央开会,会后当即决定开始长征。

这个乞丐是谁?他提供了什么情报让周总理如此重视?

乞丐的情报

1934年深秋,国民党的围剿大军步步逼近,10月7日,中央领导们正忙着开会研究军事对策。

突然,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出现在瑞金根据地,他拖着一条破旧麻布袋,嘴里含混不清地喊着:

“我要见你们的周先生,快去告诉他,有重要的事!”

这话刚出口,就被守卫的士兵怒斥:

“一个破乞丐,也敢冒充送情报的同志?”

任凭那乞丐如何辩解,士兵们一边把他往小屋里拖,一边用审问的口气盘问:

“说!谁派你来的?叫什么名字?”

那人却突然停住了脚步,抬起头吃力地说了一个名字。

听到这几个字,原本面露不屑的士兵们竟同时愣住了。

此时,另一名负责守卫的干部快步赶来,他将那名字再听了一遍,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他低声嘀咕了一句:

“这人身份可能不一般……”

片刻后,他急忙让人将这“乞丐”暂时安置在偏屋,随后转身向主屋奔去。

几分钟后,周恩来和李克农亲自赶到,推开屋门,周恩来和李克农看到一名形容憔悴、瘦骨嶙峋的男子正蜷缩在墙角。

而当这个男子抬起头时,周恩来的脸色陡然一变,他快步走上前,确认后缓缓开口:

“项与年,果然是你。”

李克农却一眼注意到他手中的那只破旧麻袋,他伸手接过,发现里面装着几本学生字典。

而就在这些字典的夹层里,藏着几张特殊的纸片,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字和路线图。

项与年送来了什么情报?他这一路上又经历了什么困难?这还得从几天前说起。

正义抉择

1934年秋,江西庐山脚下的国民党军事会议室灯火通明,蒋介石正详细布置一场绝密的围剿计划。

这是一场被称为“铁桶计划”的战略部署,蒋介石手握多支精锐部队,决心要彻底清除红军的存在。

为了顺利实行计划,蒋介石要求参与会议的每一位将领亲自签署一份誓词,保证不将任何细节泄露出去。

每份文件都标注了“绝密”二字,编号分发到个人,丢失或泄露将面临严厉的惩罚。

但蒋介石千算万算,却没有想到,这份堪称滴水不漏的计划,最终会因为一个“叛徒”而送到红军手中。

这位“叛徒”,正是国民党赣北保安司令莫雄。

莫雄,这位在国民党内身份特殊的军人,早年曾参与黄花岗起义,身上带着深深的爱国情怀。

他一度为蒋介石出生入死,但随着时间推移,他对蒋介石的所作所为越来越失望。

在北伐结束后,蒋介石剥夺了他的军权,还逐渐显露出独裁专制的本性,甚至开始大肆清除党内异己。

这一切都让莫雄心灰意冷,在被架空的日子里,莫雄与共产党的秘密联络人刘哑佛相识。

与刘哑佛的数次交流中,共产党主张的革命理想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

他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悄悄为共产党提供帮助。

1934年初,莫雄意外获得赣北第四行署专员兼保安司令的职位,让他重新掌握了一定的权力。

此时,他已与周恩来、李克农建立秘密联系,成为红军在国民党高层中的重要情报线人。

而就在蒋介石筹划“铁桶计划”时,莫雄凭借这一身份,参与了所有的作战会议。

当“铁桶计划”浮出水面后,莫雄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红军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遭受灭顶之灾。

就在会议结束的那天晚上,莫雄拿出了蒋介石亲手签署的绝密文件,仔细誊写了每一条作战部署。

为了防止被发现,他还使用特制的药水将情报写在了几本普通的学生字典里。

这些字典看起来毫无特别之处,但只要用特定的化学溶液擦拭,文字便会清晰显现。

完成这些后,他迅速与地下党联络员项与年取得联系,并将情报交到对方手中。

“这是敌人用来毁灭你们的计划,”他对项与年说道,“一定要尽快送到瑞金,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些文字留在这里。”

为了确保情报能够顺利送达苏区,莫雄与项与年及其他同志一起反复研究路线。

敌军已经封锁了所有通往瑞金的大路和小路,甚至山区的小径也驻满了岗哨。

最后,他们决定让项与年扮成一个普通的教书先生,背着这几本看似不起眼的学生字典,避开主要的交通干道,绕道山中前往瑞金。

九死一生

出发那天,项与年简单打扮了一下自己,穿上了一件破旧的长衫,伪装成一名教书先生,刚开始还能蒙混过关。

但进入吉安后,敌人的排查升级,每个村口都设有警戒点,不论男女老少,见人就盘问。

项与年当机立断,决定放弃行走官道的计划,转而从深山小径潜行。

可很快,项与年发现,敌人的岗哨已经延伸到了山林深处,许多原本安全的小径也被封锁。

他身为青壮年男子,一旦被敌人发现,即便有最细致的借口也无法解释清楚。

敌军的巡逻队对青年人抱着“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的心态,任何可疑的青年都会被扣押审讯。

看着越来越严密的封锁,项与年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他想要继续绕道,却发现任何多绕一段路,都会让自己更靠近敌人。

就在这危急关头,他做出了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决定——他要让自己从“一个青年”变成“一个乞丐”,彻底打消敌人的疑虑。

那天傍晚,他蹲在一块大石头旁,捡起一块尖锐的碎石,用尽全力将石头狠狠砸向自己的脸!

一次、两次,他的脸被砸得看不清原样,鲜血顺着下巴滴落到衣襟上。

等到彻底昏倒之前,他才勉强将石头丢到一旁。

第二天,当项与年醒来时,发现自己已彻底变成了一个邋遢、满脸伤痕的“难民”。

为了让伪装更加逼真,他又将情报放入那只破麻袋中,袋子里掺上发臭的馊饭,臭气熏天。

他将头发弄得蓬乱,还故意抓烂衣服,露出满是泥污的皮肤,整个人看起来就像是无家可归的老乞丐。

变成乞丐后,项与年的“通行证”反而比之前的任何伪装都有效。

敌军的岗哨守卫看到他这个邋遢样,往往一脸嫌弃,恨不得离得远远的,更没人会去动那只臭气熏天的破麻袋。

在经历了数日的风餐露宿与提心吊胆的奔波,他穿过了最后一道封锁线,抵达了瑞金。

长征起点

1934年10月的瑞金,外敌步步紧逼,内忧暗流涌动,中央红军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危机中。

而项与年带来的情报,则成为这一切的转折点。

当项与年的那只破旧麻袋被打开后,字典夹层中藏着的文字和手绘作战图被迅速摊在桌上。

昏黄的油灯下,周恩来、小米花同志(李克农)和几位军委领导聚在一处,仔细翻阅这份事关生死的“铁桶计划”。

看完情报后,李克农叹了口气:

“如果我们继续坚守在这里,恐怕真是死路一条。”

周恩来点了点头,转过身看向昏迷不醒的项与年,他的脸上多了一份坚毅,但也带着难掩的沉重:

“既然情报已经证明了敌人的计划,我们不能再犹豫了,红军必须突围!”

与此同时,军委领导们将情报与之前的战场动向对比,发现敌军的行动完全符合这份计划中描述的节奏:逐步推进、设立岗哨、建立碉堡,甚至修建铁丝网封锁线。

几位领导意识到,时间已经所剩无几,如果不能马上撤离,整个中央红军都将被困死在这片土地上。

而长征——这条此前仅仅是理论上的战略转移路线,终于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

10月8日,中央开始着手制定突围计划,整个苏区陷入一片紧张的动员中。

各地的红军指战员接到了任务命令,但他们并不知道,这将是一次关系到他们生死存亡的决定。

为了确保计划不被敌人察觉,红军迅速调动地方部队接替主力阵地的防守,而主力部队则悄悄向于都、兴国等地集结。

为了掩人耳目,中央还特别安排了一场迷惑敌军的假动作。

苏区的后方部队仍然像往常一样调动、训练,甚至在夜晚继续燃起炊烟,以制造一种“红军未有行动”的假象。

10月21日,夜幕降临,中央主力红军正式发起突围战役。

前线战士与敌军的交火拉开了突围的序幕,阵地上的红军用顽强的抵抗将敌人的注意力死死吸引住,而在后方,中央主力部队则如流水般悄然向西撤离。

突围的第三天,远在瑞金的敌军终于察觉到异样,他们发现红军阵地上的火力比往常薄弱了许多。

等到蒋介石得知红军主力已经撤离时,他勃然大怒,立刻命令各部追击。

在红军成功突围的十天后,敌军终于完成了他们的“铁桶计划”,瑞金被围得水泄不通。

但当敌军一脚踏进这片土地时,迎接他们的只是一片废墟,中央红军早已不见踪影。

当红军战士们回头望向苏区的方向时,心中五味杂陈,那里曾是他们的家园,但为了革命的存续,他们不得不离开。

正如周恩来所说:

“我们可以失去一时的家园,但绝不能失去我们的未来。”

而这个未来,就从这漫长的征途开始。

夜晚的山路上,红军战士们沉默地行进着,一名年轻的战士回头看了眼远处隐隐约约的火光,小声问道:

“司令员,我们这算是往哪里走啊?”

老兵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低声回答:

“往活路走。”

而这条“活路”,正是长征——中国革命最壮烈、最辉煌的一段历史的开端。

9 阅读:165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