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7年,一家六口进京赶考,发榜之时朝野哗然,6人竟然全中进士

艾薇历史 2025-02-20 18:25:33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057年,北宋的科举考场上发生了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六个人同赴考场,六个人全都高中进士。

消息一出,朝野轰动,百姓震惊,连考官都忍不住多看了几眼考卷,生怕自己漏掉了什么端倪。

要知道,当时的进士考试,可不是谁都能拿到“通关文牒”的。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能踏上仕途的不过寥寥几人,而这六人竟然全是同一家族的子弟,连带着一个邻居家的年轻人也沾了光。

这到底是天降祥瑞,还是另有玄机?

宋仁宗年间,科举制度已趋于成熟,进士考试成了无数读书人的终极梦想。

然而,梦想的门槛高到让人绝望。

三年一考的会试,录取率低得可怜,而殿试更是千里挑一。

对普通人而言,一生能考中进士,已足够光宗耀祖。

可曾家人偏偏不走寻常路,一家六口进京赶考,结果六人全中,这就不是简单的“学霸家族”能够解释的了。

这事的主角,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曾巩。

他的祖父曾致尧,早年中了进士却不急着做官,等到时机成熟才再次参加考试,又稳稳拿下一次进士资格,似乎是把科举当成了“家族传统”。

父亲曾易占同样是进士出身,而到了曾巩这一代,兄弟几人更是个个才华横溢。

可即便如此,一家子全员上岸,依旧让人不敢相信。

要说曾巩的才华,确实毋庸置疑。

三岁能诵唐诗,四岁背下《论语》,十二岁已能解答科考题。

可如此天赋异禀的他,科举之路却并不顺遂。

几次应试,总因文章过于关心国计民生,而不合考官口味,屡屡落榜。

曾家兄弟的考场经历,也并非一路顺风。

为了冲刺这一年,曾巩带着几个弟弟跑到深山老林苦读,甚至在屋里挂上讽刺他们的诗句,以此激励自己和兄弟们。

然而,真正让这场考试结果变得戏剧化的,是当年的主考官——欧阳修。

作为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欧阳修一向推崇古文,反对空洞无物的骈文。

当他主持1057年的会试时,大胆调整了考试方向,以古文和策论为主,诗赋为辅。

这一变化,恰好给了曾巩他们上岸的机会。

毕竟,曾巩早年就师从欧阳修,深受其影响,而他的弟弟们也是跟着他的步伐走。

换句话说,考官出的题,正是他们擅长的内容。

于是,六人齐齐高中,连带着一个邻居家的“陪考生”黄豆子也成了进士。

曾家的荣耀,瞬间成为京城热议的话题,甚至被传为“曾门六杰”的佳话。

可舆论的声音总是复杂的,有人惊叹曾家的学术氛围,也有人质疑欧阳修是否“暗中照顾”。

毕竟,主考官和考生师徒相识,这难免让人浮想联翩。

不过,公平与否,曾巩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

他不仅在文学上成就非凡,还积极参与政务,后来更是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弟弟曾布更是仕途顺畅,最终官至宰相。

即便外界有种种议论,他们的能力最终还是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有人说,曾家的成功,既有家学渊源,也有天时地利,甚至带着些许运气。

但无论如何,这一桩“六人同榜进士”的奇事,依旧是科举史上的传奇。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