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天才少年,16岁考上了著名大学,痴迷数学,如今却拿低保

韩知许说文史 2024-10-12 18:54:49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他曾是一位天才少年,也曾是是全家人的骄傲。

16岁以398.5分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他就是刘汉清。

可如今44年过去了,这个曾经的“天才”却没有结婚生子,也没有工作。

每个月只靠那低保400元生活。

“天才”为何一下落差这么大?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天才少年”诞生

刘汉清出生于江苏的一个小农村中,家徒四壁,小时候的刘汉清并没有被这种现状所打败,他暗暗发誓要:双手打破四壁。

从小他学习非常好,家里那发黄的墙面上贴满了第一名的奖状,这也让他的父母非常的欣慰,虽然家里很穷,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儿子上学。

刘汉清这个人从小就对数学情有独钟,他非常喜欢这里面的奥秘,别的小孩在天地里奔跑玩耍的时候,他则坐在小院子里,嘴里吃着红薯看着数学书。

父母可不知道什么是数学,他们只知道儿子以后肯定会有出息的。

16岁时候他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正为了这个村子里唯一一个“有出息的人。”成为了村子里拿来教育孩子的“例子”。

“你看看你刘哥哥,多学着点,有不会的去问你刘哥。”

父母非常开心在村里为他简单办了一个聚会庆祝,简单的摆了几桌,可没想到半个村子和一些长时间不联系的亲戚们都主动来了。

真是应了那句话:“人穷闹事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那时候的大学毕业都会分配工作,而且非常稳定,刘远清前途不可限量啊,让他们父母脸上也有了光。

步入大学的时候他也非常优秀,成绩也非常好,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只有称赞,这两年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人以后肯定大有作为。

每次过年回家的时候真的是“高朋满座”了,往年可以说过年的时候家里从来不会来人,这两年很多人都会主动的拿着礼品过来,他们都在指望着刘汉清以后混好了能够带他们一把。

可是现场所有人想也想不到,以后得刘汉清可以说混的“非常差”。

那是大三的一个周六,这天没有课,一个舍友开心说:“老刘,今天没课打会篮球去啊!”

“我不去了,打算去图书馆看会书。”

“真是书呆子啊,你去找你那“颜如玉”去吧!”

正是今天去图书馆的决定将改变了他的一生。

“追逐梦想”

星爷的电影中有着这样一句话。

“人活着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啥区别!”

在图书馆的这一天,刘汉清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标。

他在找书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徐迟的报告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深深将他吸引了。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为这个猜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证明了“1+2”,即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以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一成果被誉为“陈氏定论”,对这项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发表,陈景润的事传遍全国,他也影响了很多的年轻人,在我国掀起了一阵热潮:“陈景润热”。

那个时候的刘汉清正上高中,而此时的“陈景润热”已经过去很多年了。

刘汉清被深深打动了,他仿佛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要像陈景润一样,为数学奉献自己的一生。

很快他就确定了研究方向:质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有了方向的他在同学眼中似乎成了“疯子”。

有时候他一天只睡两个小时,两天都不吃饭,就把自己关在宿舍每天的研究,慢慢的他的建筑材料专业知识已经落下了很多。

刘汉清开始疯狂地钻研数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数学研究中,甚至连专业课都不去上了。

他一直这样可不行啊,他的导员找到了他:“小刘啊,我知道你最近喜欢上了数学,但是你前提是毕业证必须得拿下来吧,否则没有工作的。”

刘汉清把老师的话当成了耳旁风,表面应付着,其实并没有做出实际。

就这样,曾经的天之骄子,在大四那年因为多门课程不及格而被降级。学校和家人都试图挽救他,但刘汉清却像是着了魔,对周围的一切充耳不闻。

最终,在1985年,21岁的刘汉清带着一纸肄业证书,黯然离开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回到家乡后的刘汉清,把自己关在那个小房间里,夜以继日的研究着自己的理论。

村里人可不会看你研究学术,他们只看你这个人挣没挣钱,在哪里工作,在他们的眼里刘汉清成了妥妥的“废物”。

曾经的“高朋满座”已经一个人不会来了,村里好多人开始嘲笑着他的父母,他的父母非常本分,也非常信任儿子,认为儿子是要看书肯定是在办大事。

但刘汉清似乎并不在意外界的眼光。他日复一日地钻研数学,仿佛世界上只剩下他和数字。

直到1989年,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怀着激动的心情,他托人将论文翻译成英文,发布在了互联网上。

然而,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论文发布后,几乎无人问津。好不容易等来一位美国博士的回复,对方却指出了他论文中的诸多问题。之后,他又辗转找到了国内的数学专家潘承彪教授,但得到的依然是否定的评价。

这样的打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沉重的。但刘汉清却仿佛不知疲倦,他继续闭门造车,又研究了十几年。直到2007年,严重的焦虑症和失眠困扰着他,他不得不暂停了研究。

这时的他已经43岁了,没有工作,也没有媳妇,他仿佛成为了村中的“树先生”,发小们有的已经有孙子了,之前的同学们现在混的也非常好。

他在所有人眼里成为了“小丑”,没有人懂他。

2012年,已经48岁的刘汉清申请了低保,每月领取400元补助金度日。当有人问他这点钱够用吗,他淡淡地说:"我花不了什么钱,一个月400元已经够用了。"

如今的刘汉清,生活在一间破旧的老房子里。他的生活几乎与外界隔绝。村里人都把他当作反面教材,告诉孩子们不要像他那样"学傻了"。

然而,即便生活如此艰难,刘汉清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数学梦想。他说:"我这辈子就是为了数学而活的。"

刘汉清的故事很快发酵上了网上,引起了很多人的热议。

有人说他是可悲的,浪费了自己的才华;也有人说他是可敬的,为理想坚持了一生。

但不管怎样,他的经历都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追求梦想固然可贵,但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或许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参考资料: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