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冬天,朝鲜战场北部的皑皑白雪中,一个身穿志愿军军装的女战士,用手颤抖地握住一把捡来的手枪,枪口对准了一名逼近的美军士兵。
“砰!”枪响过后,那名士兵倒在了雪地中。这是她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开的一枪,也是她唯一消灭的敌人。
她没有像其他英雄一样,用枪林弹雨中的无数次射击击毙敌人,也没有在正面战场上指挥战斗。
然而,她的名字却频频出现在嘉奖令中。是谁将她的名字写入志愿军史册?

1950年初春,解秀梅与她的部队跨越了鸭绿江的界河,迈入了朝鲜的边境。
那是一个寒冷刺骨的季节,朝鲜的山地连绵起伏,给行军带来了额外的挑战。
部队的行军路线穿越了无数未知的山丘和森林,他们时常需要在陡峭的山路上前进。
解秀梅和她的战友们身背重装,步伐沉重却坚定。每天都要走上数十里路程,只能依靠路边的小溪补充水分,休息时靠在冰冷的石头或湿漉漉的草地上。

解秀梅身上背着的是和男战友们一样重的装备,其中包括步枪、弹药、干粮以及必需的日常用品。但她不仅为自己负重,还额外承担了体弱的王喜斌的行李。
王喜斌因身体状况不佳,往往跟不上队伍的步伐。
解秀梅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一次休息时,她主动走到王喜斌的身边,用她那双因长途行军而满是泥泞和水渍的手,接过了他的挎包和米袋子。

在长达18天的行军过程中,解秀梅始终保持着前进的步伐。
在行军的队列中,她的位置总是靠近队伍的前方。
每当队伍经过特别艰难的路段,比如泥泞不堪的小路或者被积雪覆盖的山道时,她总是能够保持稳定的步伐,帮助身边的战友一起克服困难。

每当战友们感到疲惫不堪,精神低落时,她总是能找到合适的话语鼓励大家。
她常常高声唱起军歌,或者简单的几句话,比如“再坚持一会,胜利就在前方!”这样的鼓励让疲惫的战友们找到了继续前进的力量。
正是因为解秀梅在行军中的表现,她被文工队授予了“行军模范”的称号。

1950年冬天,朝鲜北部的天气极其寒冷,连空气中都透着刺骨的寒意。
部队在冰天雪地中连续转移,随时都要提防敌人的突然袭击。那天的战斗来得毫无预兆。
解秀梅和战友们正在执行任务,四周异常安静,积雪覆盖着地面,脚踩上去发出微弱的嘎吱声。

突然间,敌情出现,她的身旁爆发出一阵短促的枪声。
所有人迅速散开,寻找掩体,周围的空气仿佛在瞬间冻结。
解秀梅身边的战友刚刚隐蔽,她却被迫停在了原地,与一个美军士兵面对面。

那个士兵端着枪,步步向前,显然是发现了解秀梅的身影。
两人之间的距离很近,紧张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仿佛连时间都停滞了一般。
解秀梅迅速环顾四周,试图寻找应对的办法。
她的目光落在旁边积雪覆盖下隐约露出的一把手枪,那是刚才战斗中战友遗落的武器。

行动的时间只有一瞬,任何迟疑都可能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
她迅速弯下身,用冻僵的手抓起了那把手枪,没有丝毫迟滞地朝敌人扣动了扳机。
枪声清脆地在寒冷的空气中回响,那名美军士兵应声倒地。硝烟弥漫,空气中弥留着枪火的味道。
她举着枪,目光紧盯着前方,确认没有其他敌人后迅速撤回了安全位置。
这是她在整个抗美援朝作战中开出的唯一一枪,也是她唯一消灭的敌人。

1951年11月,解秀梅随命令被派往前线的医疗所。
战场上硝烟未散,伤员源源不断地从前线送来,医疗所显得异常忙碌。
解秀梅身着志愿军的军装,穿梭在医疗所内,每当有新的伤员被抬进来,她总是第一个迎上前,接过担架,迅速协助医生处理伤口。
她手脚麻利,将伤员的鞋子和袜子小心地脱下来,用手摸着他们的脚,确认温度是否已经冻得失去知觉。

天气严寒,很多伤员因长时间在冰天雪地中作战,脚已经冻成了冰块一般。
解秀梅找来热水为他们擦洗,自己的双手早已冻得通红,却始终不曾停下动作。
每当遇到特别严重的冻伤时,她直接将伤员的脚放进自己的袖筒里,用身体的温度去暖化他们冰冷僵硬的双脚。
很多时候,这样的方式不足以让僵硬的脚恢复血液循环,她便将伤员的脚抱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去慢慢温暖。

她的护理工作没有固定的时间,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
伤员的数量很多,医疗物资也有限,她便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周全的照顾。
有些伤员身上缠满了绷带,行动不便,她便协助他们调整体位;有些伤员因为感染发热,身体虚弱,她用干净的布一点点擦拭他们的脸和手,确保他们能得到基本的清洁和舒适。

她的手常常因为长时间接触冷水和伤员的身体而冻裂,手背上满是裂口和冻疮,渗着血痕。即便如此,她仍坚持为伤员忙碌着,不肯停下来。
解秀梅还时常抽空与战友们一起为伤员准备食物。
医疗所的食物匮乏,她尽可能用有限的资源煮上一碗热粥或熬些热汤,喂他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

她除了身体力行地照顾伤员,还会与文工队的战友们整理前线英雄的事迹,编成简短的故事或者唱词,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鼓励伤员们重新振作。
她会用欢快的节奏拍着双手,给伤员们表演快板,讲述战场上的英雄故事,用音乐和语言为他们点燃希望。

1951年11月30日下午,寒风呼啸,解秀梅背着刚从山上砍回的柴火,步履匆匆地往手术所赶。
还没靠近病房,就听见远处传来飞机的轰鸣声,声音越来越近,刺破了原本宁静的空气。
抬头一看,九架敌机呼啸而来,机身在天空中盘旋,像随时准备扑下来的猛兽。
还没等她反应过来,敌机已投下炸弹,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接连响起,手术所的房顶顿时冒出滚滚浓烟,火焰迅速吞噬了整个建筑。

解秀梅连柴火都没顾得放下,立刻丢下担子朝手术所跑去。
此时,医护人员正在组织伤员转移,周围一片混乱,伤员被快速抬离,但火势蔓延得极快,很多房间已无法进入。
解秀梅得知还有一位伤员没能撤出,是605团的排长李永华,他因为伤势严重,无法行动。她毫不迟疑地转身冲进了燃烧的房屋。

手术所内浓烟滚滚,刺鼻的烟味呛得人几乎无法呼吸,火焰噼啪作响,四处蔓延。
她凭借熟悉的路线,摸索着找到李永华的病床。他躺在那里,身上缠满了绷带,无法动弹,眼神中透着焦急。
解秀梅费力地将他从病床上扶起,把他背到肩上。

刚冲出门口,突然一阵剧烈的爆炸,山坡上的炮火声和轰炸声几乎连成一片。
浓烟和灰烬覆盖了整个区域,周围的能见度极低。
她背着李永华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外跑,但火焰和烟雾让视线完全被遮挡,她一个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绊倒,重重摔在地上。
她稍微调整了一下伤员的位置,再次将他背上肩。

敌机很快发现了他们的身影,一架飞机低空飞行,紧接着俯冲而下,子弹在他们周围的地面上打出一串烟尘。
解秀梅步伐没有停顿,拼命向前跑。就在这时,一颗炸弹突然朝他们的头顶直直落下。
她迅速将李永华放下,扑到他身上,用自己的身体将他紧紧护住。

片刻后,解秀梅挣扎着从泥土中爬起,棉衣棉裤被炸得破烂不堪,胳膊和手上满是血迹,但她顾不上检查自己的伤势,赶紧将李永华从废墟中拉出来,再次将他背上。
汗水和血迹混杂在一起,浸透了她的衣服,但她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经过漫长的跋涉,她终于将李永华安全地送到了防空洞内,医护人员立刻上前接应,确认伤员安然无恙。
这个时候,解秀梅才终于松了口气,嘴角露出了疲惫却欣慰的笑容。
她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战友们无不为她竖起大拇指。
事后,志愿军68军政治部为她记下一等功,这是对她在战火中不顾自身安危、舍己救人的最高肯定。

1952年5月23日,中南海怀仁堂后面的大草坪上阳光明媚,绿草如茵,中国人民志愿军文艺工作者归国观光团整齐列队,等待着与中央领导人的会面。
解秀梅作为志愿军中荣立一等功的女战士,站在队伍的前列,穿着笔挺的军装,肩上佩戴着她的军功章,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当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缓步走向草坪时,现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立正,目光注视着前方。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轻声向他介绍了参会的代表和他们的事迹,当毛泽东听到解秀梅的名字时,停下脚步,抬眼看向这位年轻的女战士。

按照安排,解秀梅手捧一束鲜花走上前去。
那束花是特意准备的,颜色鲜艳,包含了对中央领导人和祖国的敬意。
当她站在毛泽东面前,将鲜花递上时,毛泽东微笑着接过鲜花,亲切地伸出手与她握手。
解秀梅用力握着毛泽东的手,一时间好像忘记了周围的目光。

就在握手的瞬间,情绪的积蓄再也控制不住。
她突然扑向毛泽东的怀里,紧紧拥抱住这位她无比尊敬的领袖。
泪水如泉水般从她的眼眶涌出,滑落到脸颊,哽咽的哭声在空气中回荡。
毛泽东温和地拍拍她的肩膀,低声与她交谈,像长辈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自然。

几个月后,10月25日,解秀梅随同代表团来到朝鲜,再次受到金日成元帅的亲自接见。
当金日成接见解秀梅时,他高度赞扬了中国志愿军的英勇表现,尤其是解秀梅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无畏精神和舍己救人的壮举。
参考资料:[1]黄春丹,常剑波.英雄女儿解秀梅[J].党史博采(上),1995(2):2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