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锐都去哪里了,曾经横扫四夷的唐军,为啥野战中打不过安禄山

纤纤娱乐汇 2024-12-25 09:01:53

堪称唐朝的至暗时刻,大唐盛世被它打没了。安史之乱后,大唐在军事上进入内忧外患的窘境,对内解决不了藩镇,对外打不赢外族。政治上更是把大唐中央政府搞没了,从此大唐朝廷彻底变成了“长安政治”。

在唐玄宗平叛过程中,军迷们会惊奇的发现,曾经打服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唐军面对安史叛军竟然毫无办法。无论是封常清还是哥舒翰都只能凭借潼关坚守,不敢与叛军野战,最后哥舒翰被唐玄宗逼出来打,结果全军覆没。那问题就来了,天宝十二年还远征大勃律国的唐军为啥在天宝十四年就这么菜了?

唐玄宗

长安沦陷前的各场战役,唐军一败涂地。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反唐,以“诛杀杨国忠”为借口率15万人南下。由于此时河北郡县兵力空虚,安禄山的部队很快就打过黄河直逼洛阳。唐玄宗听说安禄山造反,脸已经被打得啪啪响。马上命令此时在长安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到洛阳募兵抵抗,然后让高仙芝以副元帅身份统领长安各军出潼关支援封常清。当安禄山大军到洛阳的时候,封常清才招募6万新军,自然不是安禄山的对手。十二月十一日封常清在汜水被安禄山击败,随后叛军攻陷洛阳。

退守陕郡的封常清终于等到了长安来的高仙芝,两人合兵一处商讨对策。高仙芝也深知自己从长安带来的部队不是安禄山的对手,所以两人决定撤到潼关凭险据守。但安禄山叛军的战力太强,高仙芝与封常清在撤退途中屡屡遭到安禄山攻击,人员和装备都损失不少。但二人不愧是大唐名将,还是及时退到潼关进行防御。

安史之乱路线图

本来事态发展到现在还不是太糟糕,只要潼关在手就有翻盘的机会。当年李渊能从隋末乱世中脱颖而出,关中的险要地形就至关重要。但此时的唐朝政治已经相当腐败,唐玄宗派到前线的监军边令诚因向高仙芝索贿无果就向玄宗进谗言说两人的“不是”。而此时的唐玄宗因安禄山的造反已经对这些胡将十分不信任,最终高仙芝和封常清没有死于安禄山手上,反倒被唐玄宗给杀了。

杀了两员大将的唐玄宗只能把抱病在家的哥舒翰请出来主持大局。哥舒翰以兵马副元帅的身份调集所有中央军到潼关驻守,此时潼关守军已增至20万人。对面的安禄山叛军起兵时才有15万,一路上分兵驻守此时兵力已明显低于唐军。如果说封常清的新军败于叛军还情有可原,那哥舒翰的部队可就不是新军这么简单了。但即便如此,哥舒翰仍然只是坚守潼关不敢与叛军交战。而哥舒翰的失败也正是出潼关与叛军野战。

安禄山

天宝十五年正月,安禄山曾派安庆绪攻打潼关,但由于唐军人数众多又有哥舒翰指挥,所以并没有占到便宜。为了诱使唐军出关决战,安禄山命崔乾佑以“老弱病残”示弱,然后把精兵隐藏在山谷中。哥舒翰是一代名将,对于安禄山的伎俩自然心知肚明。但此时唐玄宗被朔方军在河东的大捷冲昏了头脑,以为安禄山在陕郡真的只有老弱病残,精锐已经派到后方抵御郭子仪和李光弼了。为了挽回颜面,唐玄宗不断催促哥舒翰出关决战。

哥舒翰有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前车之鉴,如果出关决战还能有一线生机,继续坚守不出自己只有被杀的下场。被逼无奈之下,哥舒翰于六月四日出关决战。以王思礼的五万精锐为前军,自己率领十万人压阵,然后派出三万人在黄河北岸负责保护和助阵。

李光弼

唐军初战取胜便追击叛军至峡谷中,结果唐军追击部队遭到叛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此时唐军后军看到大量溃兵冲来也跟着四散逃跑。在黄河北岸的三万人为了逃命争夺黄河上的船只,以至于大量船只在河上翻了过来,唐军又是死伤无数。哥舒翰收拢溃兵到潼关时仅剩下八千人。由于潼关已守不住,番将火拔归仁等绑着哥舒翰向安禄山投降。潼关的沦陷,让长安完全暴露在叛军面前。后面的事情就是唐玄宗西逃和唐肃宗灵武即位了。

看整个潼关之战前后的战役,唐军根本不是准备仓促的问题。因为从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汜水战败到天宝十五年六月四日出潼关,已经过去了半年之久。而且从潼关之战结束时唐军甲仗遍布荒野来看,其后勤准备已经相当充分。且潼关之战时王思礼手上也是有五万精兵进攻安禄山,此前的高仙芝也是带着长安中央军与叛军作战。

安史之乱

所以,无论是人员还是装备,此时的唐军确实可以与叛军一战。这也是为什么唐玄宗敢于催促哥舒翰出关,也敢于相信高仙芝是拥兵自重的原因。但很明显唐朝中央军并没有想象中的战斗力,当前军遭到埋伏后,整个唐军迅速陷入崩溃。唐军战意如此之差,完全没有跟安禄山野战的能力,就值得思考了。

大唐在建国之初采用府兵制度,这一制度从北周开始一直沿袭到唐朝初期。所谓的府兵制度就是百姓平时耕种为民,战时武装起来去边关打仗。这一制度原本是为了缓解北周经济穷困和兵员稀缺而设立的。到了唐朝高宗时期府兵制达到了极盛并一举灭掉了盘踞东北的高句丽。

唐军

但这一制度有一个极大的缺陷,那就是当战事频繁又规模浩大的时候,本来从事耕种的劳动力被大量调去边关打仗,这就导致小农经济遭到了极大破坏。而且小农经济被破坏又进一步导致百姓没钱去置办兵器、马匹等。所以武周时期开始,唐军在边关地区屡屡战败、狼烟四起。到了唐玄宗时期,李隆基也为边关的事情头疼。宰相宋璟为挽救府兵制到处奔波还是无济于事,到了张说当宰相彻底抛弃府兵制改为募兵制。

这一制度在天宝初年直接演化到十节度使制度,节度使在前线负责统一调度军队,各州县负责往前线运送粮草。唐玄宗自从有了杨贵妃后,对于朝政也是疏于管理,在节度使制度上又增加了和籴法。这一制度就是战时情况下,节度使自己从附近州县采购粮草而不需要后方州县提供。如果这些制度还不足以让安禄山造反,那河北民心的归附让安禄山成为土皇帝。在河北地区“俗谓禄山、思明为二圣”,大量寒门士族归附到安禄山麾下,大唐的人才库已经开始分流了。

唐军

虽然从隋朝开始就实行了科举制,但整个隋唐时期寒门士族进入中央的少之又少。科举制度在唐朝不是随便谁都能考,首先是要被地方举荐。而关陇集团和七宗五姓掌握着地方资源,在源头上就扼杀了庶族考科举的资格。就算你能考上科举并当了官,这些大族也会通过联姻和收买的办法纳入门下。这些庶族摇身一变又称为望族的人,从而进一步打压新的庶族。一来二去寒门子弟开始投奔各大节度使当幕僚,而河北三镇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所以是众多寒门效忠的去处。

到了安史之乱爆发前,河北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兵甲强盛。剑南、陇右、朔方等地根本不能与其抗衡。

而此时作为中央的长安禁军在长达百年的歌舞升平中武备近乎废弛。长安禁军到天宝年间,已经是市井无赖逃避抓捕的藏污纳垢之地。由于天宝年间吏治腐败、财政囧困,中央已经拿不出足够军费维持南北两衙禁军的开支,普通百姓不会选择去禁军当兵。同样,由于待遇下降无法维持生计,将领们也开始琢磨如何鱼肉百姓而不是整训部队。大唐禁军的战斗力跟大宋禁军已不相上下,每当战时“授甲”都会出现“股栗”的情况。

唐重骑兵

这样战斗力的中央军,面对河北雄兵自然是无法取胜。而安史之乱能肆虐七年,也再次证明河北天下第一镇的地位。从天宝的潼关之战到肃宗的清渠之战,大唐官军被叛军揍得鼻青脸肿。这里面不只是中央军,还有来自于河西、陇右、朔方的各地边军。

到了安史之乱的第六年,九大节度使围攻河北被史思明击败,随后名将李光弼又在洛阳被击败。如果不是史思明被史朝义刺杀,河北叛军内讧,安史之乱还会继续。其实,终整个大唐,都无法控制河北三镇。

0 阅读:22
评论列表
  • 2024-12-25 21:34

    大家都是唐军,套路都熟,而且安禄山的叛军本身就是戍边精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