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搭建成熟的设计体系+完成能落地的项目调研。
像港理这种不怎么卡学生背景的学校,双非拳打脚踢985是常有的事,很多学生对港理的选拔标准便更摸不着头脑,为了让作品看起来高大上,就狂塞前沿技术。
实际上,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笨方法,费力不讨好不说,应用的技术也不一定真的前沿,反而由于过渡追求形式和手段,忽视了设计的核心内容与价值。
今年,我的学生收到了来自港理工IME、SSD等热门设计专业的offer,他们在做项目和面试的过程中都遵循了同一套标准,这也是他们赢下港理的关键。
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今年港理在录取学生时有哪些偏好,同学们该如何准备作品集才能提升成功率。
本期分享导师:Falin

H·ART 工业学部 学部长
伦敦布鲁内尔大学 Integrated Product Design
Luxmix英国尚合国际时尚推广有限公司 平面设计
ELEX北京智明星通科技有限公司 游戏UI设计
英国希斯罗机场APOC设计项目 设计团队成员
Casual Warrior 游戏项目LOGO设计
Cutie Raid 游戏项目 游戏UI设计
成功辅导学生申请
帝国理工学院、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大学、东北大学、普渡大学、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米兰理工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东京艺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院校offer
指导学生保研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国内顶级院校
01 不止我喜欢“杠精”学生,学校的面试官也喜欢或者刚开始做项目很听话,到后面突然“叛逆”的学生。

杠这件事,是我觉得做设计时最重要的过程,很多创新和突破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
那些敢“杠”的学生,思维能力往往很强,在面对“设计”这件事时,他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能从不同角度去质疑、分析、辩驳,在你来我往的讨论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会更深入,还能察觉到以前压根儿没考虑过的细节。
只乖乖听话、一切照做的学生实际上缺乏对设计的深度理解,习惯依赖老师和网络上的指引,无法独立判断什么是对的,也不知道什么是最合适的。这类学生在面试中非常吃亏,老师稍一施加压力,心态立马爆炸。
像在港理的面试中,智能服务设计的面试老师特别喜欢追问细节,考察的重点都是作品集之外的东西:项目调研怎么做的?为什么选择这些数据作为衡量标准?遇到过哪些具体困难?产品未来的市场布局怎么做?

S同学获 香港理工大学 SSD offer
老师在追问的过程中还会故意给学生施加压力,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对项目的理解程度,比如指出项目中的不足,或是调研时缺了哪些环节。心态不稳的同学一咯噔,心想完了,没做,一下暴露出了破绽。
而养成设计思维的“杠精”学生,往往能给出更有底气的回答,更自信地解释为什么没有进行某项调研,或者为什么选择了某种设计方法。这种自信源于学生对项目的深刻思考,能够清晰阐释出自己的决策过程。在面试官看来,这种思维的独立性与逻辑性反而加分。
所以,比起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样的项目”,我更喜欢帮学生搭建出一套属于他自己的设计体系,这条路没有捷径,只能通过做一个又一个项目,从失败之中汲取经验。
在做前两个项目时,我会放慢速度,让学生尽可能多犯错,错的多了提升的空间才会更大,在这个阶段,学生们要么是特别依赖我,要么就是说出一些特别离谱的发言。
一般到了第三个项目,学生们就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会主动向我表达他们想做的内容,也渐渐有了自己的调研方式与设计流程,项目也越做越快。

当然,不同专业在面试中的考察点也不一样。SSD更关注项目落地性及后续延伸、调研过程分析、未来发展等全局性问题;ISD则更关注项目本身,该专业有两个面试官,一个盯设计,一个盯技术。同时申请多个专业的同学在面试准备上也要有所区分。
02 学了四年设计,很多同学也不明白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今年我拿到港理offer的学生,有两个都是半路决定换专业,他们都是在做作品集的路上才恍然大悟,自己究竟想做什么。
拿到SSD offer的S同学本科在同济学工业设计,和每个学院派一样,做的项目全都围绕前沿科技,带ta做项目需要三番五次叮嘱要考虑用户的体验与使用感受,不要单纯炫技。
直到ta毕业后GAP了一年去实习,体验了工业设计师、产品经理……像旅行青蛙一样在外面闯荡了一年,回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错了!”
这几段实习经历对S同学重拳出击了,学校里学的技术在真正的工作场合中基本用不上,比起技术,市场更喜欢具备全局思维的设计师,能够在设计的角度提供商业化考量。

京东设计岗对商业化的要求
于是他毅然决然转向SSD,以前那个有点傲慢的设计师,也开始考虑渠道、市场、行业趋势、商业战略等现实问题了。
另一位拿下IME offer的H同学本科学的交互,在最初选方向时也想继续深入学习交互设计,直到在学校上了一节沉浸式戏剧的课,要求他们搭建一个沉浸式空间,我建议她结合数字媒体技术,给参与进来的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体验。

H同学获 香港理工大学 IME offer
项目完成后ta发现自己对数媒的热爱已经超过了交互,毕设也是在这个交互空间上做了延伸,后面就直接转申了IME。
接下来就需要对他们的作品集内容进行调整,好在交互和数媒之间有交叉,H同学的项目改起来比较简单。
而S同学从工业转到服务设计就需要多下功夫,不仅要在现有的项目中加入具体的商业化内容,还要重新做更细致深入的调研。他有个关于智慧医疗的项目,我们就要从产品设计本身转向更实际的层面:如何在系统中加入更方便医院管理的功能?哪些功能更符合患者的使用习惯?

S同学作品集 该同学由于还在申请ing,日后会跟大家分享更多细节
其实中途变方向这事儿很常见,国内设计专业的授课模式很难让同学们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只有亲自做一个完整的项目后,从中接触到真正的产品、交互、数媒等设计究竟是什么样儿的,才能找到自己所擅长与热爱的领域。
03 走出去,不要被专业局限住想申港校的学生在做作品集时,经常忽视一个非常关键的点:香港这样一座金融城市,更重视市场调研。
对于绝大部分同学来说,只做调查问卷还远远不够,不仅是因为问卷的信息来源参差不齐,需要大量的数据才能支撑其可信度。
更关键的是,想要做好一份合格的调查问卷非常难,要考量非常具体的维度:设置多少个问题?如何引导用户才能让他们的选择尽量真实?如何铺垫前面的问题才能让对方更有代入感?而我带过的大部分学生刚开始做的问卷信息都是分散的,没有任何逻辑性,靠这样的信息得出的结论自然无法支撑一整个项目。

还有同学去网上搜一堆模板化的调研方式,真的让人两眼一黑。

图源:网络
用这种很“easy”的方式做调研说明学生还是站在一个主观视角去做设计,这不是一个合格的设计师的设计流程,不去真正触碰这个世界,很难做出有说服力的项目。在带领学生做调研时,我都会让他们远离手机、电脑,走出去,去接触真实的世界。
曾经带一个学生做了个有关“社交搭子”的项目,我就带着ta去组织了一场workshop,大家看到的一般都是网上发帖找搭子,而现实中找一个搭子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很多了:现实中两个陌生人初次见面有哪些问题?有哪些点需要避雷?场地要如何设置?

项目招募海报,同学还专门发了朋友圈
只有真正组织起这样一场活动,才知道有哪些问题需要改善。对于这个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从i到e的挑战。
大学里只告诉你有workshop这样一种方式,同学们没有具体的场景去使用它,所以就要从0开始解决很多具体问题:需要准备哪些材料?PPT怎么做?需要招募哪些人?如何招募?如何设置workshop的节奏……
不只是workshop,由于和香港的教学模式不同,很多设计方法都是只听过没见过,这也正是内地学生申港校时比较困难的地方,没有经过指导的学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这种情况下想提升成功率,同学们一定要多去实习、参加竞赛,比起空做一个概念性的项目,实习项目和竞赛项目更踏实、更有可信度。像我的一个学生在三星Lifestyle lab工业部门实习,这段经历为他保研上同济人工智能与数据设计专业时超级加分。

在申请港理时,不必刻意追求多高大上的技术,但是一定要对当下最流行的领域有所了解,就像在AIGC大火的当下,一定要去拥抱技术,而不是一味的排斥。
最后,给同学们一点小建议:平时多看看红点奖、iF奖、伦敦设计奖等官网最新的优秀获奖作品;调研数据多翻咨询公司出的行业报告、白皮书等,它们的报告更专业也更顺应市场,甚至会分析国家政策,数据来源更权威;做技术的同学多看看最新的科技发布会、讲座等,获取真实的前沿资讯。

汉艺学员2024年,斩获了8张红点
我的学生们正紧锣密鼓准备美国院校的面试,期待大家都能拿到满意的offer,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香港艺术留学,或者考研、保研、申博、艺术留学、作品集创作相关问题,欢迎私信康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