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老的70后,察觉“富不还乡”乃大潮流所向

小六有社会 2024-10-09 11:43:04

嘿,朋友们!咱都知道,人生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而对于那些出生在农村的 70 后来说,这场旅行更是充满了曲折与故事。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之上,农村与城市宛如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

在湘南的某山区,那地儿虽说风光旖旎得很,可就是不咋富裕。“荒土无人耕,一耕有人争”,这话可真是把农村的那点事儿说得透透的。70 后的孩子们呀,小时候看着从城里来的亲戚,那叫一个羡慕哟!人家带来的礼物包装精美,谈论起城里的工作和生活,那叫一个体面。尤其是开着小车来的亲戚,到了谁家,谁家就跟蓬荜生辉似的。

古往今来,“富不还乡”这事儿可不是啥新鲜事儿。就拿《史记》里的项羽来说吧,他说过:“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在带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之后,有人劝他在关中建都成就霸业,可他一心就想着东归故乡,觉得富贵了不回家乡显摆显摆,就跟晚上穿着漂亮衣服出门没人看见一样。这典故呀,也反映出古人在富贵之后对“还乡”这事的复杂心态。

上世纪九十年代,村里的年轻人打工赚钱了,把老家的土房子改成红砖房,买辆二手车回家过年,那可真是风光无限,引来村民们的啧啧称赞。可如今呢,那些在外发财的 70 后却变得低调得很,甚至多年都不回村了,就跟销声匿迹了似的。这到底是为啥呢?

70 后的成长之路啊,那可真是充满了沟沟坎坎。他们出生在农村,从小就尝尽了生活的苦。看着城里来的亲戚,心里那渴望就跟小火苗似的越烧越旺,就盼着有一天也能去城里混出个名堂,然后风风光光地回到家乡。

那个年代,打工潮呼呼地刮起来,村里的年轻人都怀揣着梦想,踏上了外出闯荡的路。他们就像一群勇敢的战士,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经过多年的打拼,有些人还真就赚到了钱,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把老家的土房子改成红砖房,再买辆二手车,回家过年的时候,那真是脸上有光啊!

但随着时间慢慢走,情况可就不一样喽。那些在外发财的 70 后开始变得低调起来,甚至都不想回老家了。为啥呢?一方面,农村的小农意识可把他们吓怕了。咱农村人啊,平时看着挺和气,可一旦涉及到一点利益,那可就不一样了。就像咱文章里说的,70 后的妈妈想开荒,还没弄好一块地呢,就有人气势汹汹地跑来质问。不小心把泥土弄到邻居家池塘里,人家张嘴就骂。想和大婶一起做生意,还被人家嘲讽。这小农意识啊,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得富起来的人不敢在老家投资,生怕被人找麻烦。就算租了地,说好了价钱,一旦做大了,说不定就有人坐地起价。想帮忙修水泥路,也可能因为碰到人家的地就办不成。这可不就跟古人说的“富不还乡”有点像嘛,古人怕富贵还乡后遭人嫉妒、被人算计,现在的 70 后们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

另一方面呢,长期在外的生活让他们习惯了外面的世界。很多 70 后从初中毕业就出去求学、打工,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刚开始离开老家的时候,那心里难受得哟,天天想家。可时间长了,发现老家开始落败了,除了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几乎看不到年轻人。每次回家都觉得心酸,就想逃离老家。而且在外面生活了这么久,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深的感情。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圈子,一家人在外头也能过得其乐融融。就像一棵农村的树被移植到城里的公园里,一开始得小心呵护,可后来也能茁壮成长,成为一道风景。

再说子孙的发展,也让 70 后们离老家越来越远。70 后的子孙多半不是在老家出生的,对农村没啥概念。他们可能在县城、市里或者省城出生,除了籍贯上有老家的名字,就没啥能证明他们是老家的人了。70 后们说起老家的事儿,子孙们不理解,还觉得啰嗦。老家对子孙们来说,就是一个遥远的记忆。而且子孙们以后大概率会去大城市混日子,这也是符合家庭发展期待的。所以啊,70 后们就像漂泊的浮萍,以后跟着子孙走四方的可能性可大了。

当然啦,也不是所有 70 后都选择富不还乡。有些农村家庭靠种果树年收入过十万,就能吸引子孙回家继续投资兴业。但从大部分 70 后的人生来看,在外头发财了,就继续往前走,不再老想着老家了。尤其是父母过世之后,老家就真没啥牵挂了。

70 后的人生啊,就像一首悠扬的老歌,充满了故事和情感。“富不还乡”这个选择,虽然看似无奈,但也是时代变迁的一种体现。老家,那个曾经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地方,如今却渐行渐远。可咱不能忘了,老家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就像鸟儿无论飞多远,总会记得自己的巢一样。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会发现老家依然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的归来。就像那首诗说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让我们珍惜那份浓浓的乡愁,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忘初心,温暖前行。不管走多远,老家永远是我们心中的那盏明灯,照亮我们回家的路。

0 阅读:32

小六有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