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985硕士因本科双非学历被大厂拒之门外”的新闻引发热议。李志宇(化名)的遭遇并非个例——他本科毕业于普通高校,研究生就读于某985高校电子信息专业,期间发表多篇SCI论文并屡获奖学金,却在投递互联网与汽车行业头部企业时屡屡碰壁,原因直指其“第一学历”背景。
李志宇的经历撕开了就业市场的隐性规则:即便在研究生阶段实现“学历跃迁”,部分企业仍将“985/211本科”设为硬性筛选条件。这种“第一学历歧视”在高校、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中尤为明显。某人力资源机构调研显示,七成求职者曾因此受限,甚至有海归博士因“本科不匹配”被211高校婉拒。
这种现象形成了荒诞的“学历倒挂”——同院校同专业的研究生,因本科背景差异遭遇截然不同的待遇。企业虽不明言,但“卡本科”已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被求职者戏称为“学历厂”的筛选机制。
当社会鼓励“考研改变命运”时,“第一学历”门槛却让努力的价值被打折。教育专家指出,这种偏好不仅弱化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成果,更对通过考研逆袭的寒门学子造成二次伤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固化的“学历阶层”正在加剧社会流动的板结化。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科技创新型企业已开始调整标准,更看重项目经验与综合能力。某新兴行业HR透露:“我们遇到过本科普通但算法能力极强的候选人,其实际贡献远超‘标签化’人才。”这种趋势为破除学历迷信提供了新可能。
破局之道:从“标签用人”到“以能取人”构建更公平的就业环境需要多方合力:
企业端:建立能力导向评估体系,将学历作为参考而非门槛,重点考察岗位匹配度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政策端:细化反就业歧视法规,对隐性门槛加强监管,鼓励企业公示招聘标准;
个人端:通过高质量实习、项目成果弥补学历短板,选择更开放包容的雇主平台。
教育的意义在于激发潜能而非贴标签。当985硕士的光环难掩本科出身时,社会更应反思:如果连最高学历都无法证明一个人的能力,我们究竟在用怎样的尺度衡量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唯有打破“出身论”,才能让每个奋斗者真正凭实力赢得未来。
如果能招到本科就很牛逼的人 凭什么非得用你这个本科不牛逼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