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八旬的武则天为何还要养男宠?仅是为了个人欲望?背后竟隐藏精心布局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当然和众多男性皇帝一样,拥有众多“后宫佳丽”,只不过她的“佳丽”是养的一帮男宠。武则天为此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奉宸府”,为她供奉选择男宠,提供各种服务和玩乐。要说武则天中年时期广纳男宠,是为了解决自己身体需求倒也可以理解,然而在她76岁高龄时,依然招揽了年轻帅气的张宗昌,张易之兄弟作为头牌男宠入宫,难道仅仅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享乐吗?年近八旬的武则天,在唐朝已经属于高龄中的高龄了,纵使身体再好也经不起过多的折腾,何况她还是一个很会养生的人。要知道武则天作为一个女性能在古代封建男权鼎盛时期能夺得皇位,绝对不是一个简单贪图享乐的女人,实际上她在精心布一个大局。
年老的武则天明白自己行将就木,时日不太多。而眼下有一个令她非常棘手而苦恼的大问题需要解决,就是作为一个女皇帝,她死后将传位于何人?这个问题在封建王朝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也无来者,当然对于武则天来说也是很难抉择的。一方面,她已经用武周取代李唐,武家人也把持监视朝政很多年,根基稳固,对皇位是虎视眈眈,特别是侄子武三思,当时权倾朝野,他觉得继承武姓正统理所应当,所以势在必得。而另一方面,李显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还是明面上的皇太子,在亲情上武则天更倾向传位于他。武则天对此事苦恼很多年,而此时狄仁杰进言,大概意思是:陛下你应该明白到底是姑姑和侄子亲还是母亲和儿子亲?皇上若立儿子为太子,在千秋万代之后,您仍能配享于太庙,享受万世香火;但若立侄子为太子,我还从未听说过有人会将姑姑祭祀于家庙之中。
一代女帝经此点拨,立马也明白了这个道理,至此武则天决定把皇位给自己的亲儿子李显。但这又会出现一个更难处理的问题,是什么呢? 原来武家当权之后,在朝堂上的势力越来越大,几乎要蚕食李家原有的地盘,这导致李武两家的积怨逐渐加深,矛盾对立日趋严重,已经无法调和。武则天想到自己百年殡天之后,李显称帝必然会联合李旦、太平公主等李氏权贵对武氏家族进行反攻清算,自己娘家也许就此遭受灭族的灾难。而立武家,自己儿子女儿恐怕也难逃此劫。
李显
武则天是一个心思缜密多么会善于权谋的政治老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策划了一手精彩的计谋。就是要让李武两家化干戈为玉帛,成为最坚实的盟友。怎么才能做到呢?那必须给这两家塑造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这个敌人自然落入了男宠这一派。武则天的男宠们,既无权贵家族的根基,更没有政治场上的智慧和谋略,当靶子再合适不过了。这帮男宠天天和武则天在一起,离权力中心太近,会误认为自己就是权力本身。当他们的野心膨胀,开始觊觎皇位,势必会侵犯李武两家的根本利益,李武两家理所应当地会结为同盟。
公元697年,经太平公主介绍,76岁的武则天把长相俊美的张宗昌收纳为男宠。随后,张宗昌又把才华和美貌在自己之上的哥哥张易之引荐入宫,二张就这样形影不离地陪在武则天身旁。武则天对二张都甚是宠爱,不仅赏赐大量的府邸住宅和金银绢帛,连吃饭听舞曲都带着二人服侍左右。在大型的宴会中,二张甚至可以肆意嘲笑捉弄各王侯将相,自然也包括李武两家人,众人迫于女皇的威严都是敢怒不敢言,还得尽力讨好二张哥俩。更重要的是,武则天还将大量的实权交予二张,短短几个月,张易之就被封为恒国公,张宗昌当上邺国公,两人又发展了自己的门客和亲属进入宫内,可谓是独揽朝权大纲,逐渐夺走了李氏武氏的权力,牵制了他们。
武则天和张易之
很多人认为年迈的武则天色令智昏,贪念男色,荒废朝政,但实则不然,因为以她的才干和多年对皇位的牢牢把控来看,是断然不会把大位交给服侍他的男宠。而这一切都是武则天谋划的一场大局。公元701年,武则天做的一个决定就让李武两家和二张的矛盾激化到了顶点,这一年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和女儿永泰公主对张易之、张宗昌兄弟长期把持朝政,被祖母无条件宠幸的行为已经忍无可忍,便向武则天告发他们诽谤朝廷,有谋反之意。但武则天这一次面对自己的至亲的控诉,竟然毫无保留地站在了二张的这一边,还逼令李重润、永泰公主还有她的丈夫武延基自杀。这件事情彻底让李武两家抱成一团,结成真正的亲家,也使得他们对二张的仇恨到达顶峰,开始共同对抗敌人。
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因重病居住迎仙宫,卧床不起,只留张易之、张宗昌二人侍奉左右,其它人包括宰相和亲人都无法见到她。二张的权势随即膨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借皇帝胡乱发布政令。弹簧压得越紧越要反弹,弦绷得越紧就越要绷断,李武两家再也忍不了,他们联合宰相张柬之、禁军统领李多祚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诛杀了张易之和张宗昌二人。此后,武则天禅位于自己的亲儿子李显,移居上阳宫,完美退居二线,自己也被李武两家尊称为“则天大圣皇帝”。
神武政变
武则天死后,结果也如她所预料到的,李武两家不仅没有发生相互排挤厮杀,反而成为更坚实的政治伙伴。唐中宗李显在位初期,武家的地位一升再升,比原来还重要,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更是娶了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两家亲上加亲,武家在那时依然是朝中肱骨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