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看不起忍让,忍让是一种难得的气度

霖弘看情感 2024-07-09 05:38:31

忍耐是一帖利于所有痛苦的膏药。

——塞万提斯

忍让是一种崇高的人格修养,具有深厚涵养的人一定拥有忍让的智慧。而一个人只有拥有忍让的智慧,才能够坦然面对荣辱,做到宠辱不惊。忍让又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气度,它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化冲突为祥和,它就像一泓清泉,可以浇熄那哀怨、嫉妒的火光。当他人冲撞了你,如果你能做到以忍待人,事情便会迎刃而解,而不分青红皂白地计较,只会加深彼此的嫌隙。

忍让具有神奇的力量,它能够让你在冲突中保持冷静与理智,得到别人的感激与拥戴,也让自己平静心态。忍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弱者和输家,然而忍并非示弱。

身处错综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弱肉强食,以大欺小是常见的现象,成王败寇则是可接受的结果。人们习惯上认为忍让的一方便是弱者,即是输者。然而一时的结果并非输赢的唯一评判标准。那些看似战胜对方的人,或许在人格方面已输给了对方,在未来的发展中,更有可能成为输者。古往今来,成大事者无一不经得起忍让的考验。忍让让失败者吸取教训,在逆境中积蓄力量,在失落中休养生息,以一种退一步而进两步的姿态,不轻易认输,直至失而复得,达到目的。

以一种善待别人、善待自己的姿态生活,达到一种善待生活的境界,在忍让中陶冶个人情操的同时,享受它带给人心灵的宁静与恬然。

春秋战国是一个乱世,却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廉颇是赵国的名将,上阵杀敌立下赫赫战马功劳,因此被赵王赐封为左相。当时秦国的国力强于赵国,秦王为了羞辱赵王,特派人邀请赵王赴渑池相会。赵王知道秦王的计谋,因此不打算应邀这场鸿门宴。但是如果赵王不赴约,秦王很有可能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进攻赵国。在臣子的劝说下,赵王不得已而赴会。

在送赵王前去的途中,廉颇请示赵王,如若赵王十三日还不能归来,便允许他立赵王的儿子为王,来断绝秦王以赵王为要挟的意图。赵王答应了。

不出赵王所料,秦王在宴会上故意刁难赵王,想让赵王出丑。还好一位名叫蔺相如的臣子挺身而出,运用自己过人的胆魄与绝妙的口才,不但为赵王解了围,还让秦王对拥有如此人才的赵国更为忌惮,最终没有扣押赵王。

有惊无险的赵王回国后,立刻赐予蔺相如右相的头衔。因蔺相如出身低下,曾经在宦官手下做过事,且蔺相如毫无战功,单凭口才却获得如此之高的官位,这让廉颇很不服气。自己为赵国出生入死才身居左相,而蔺相如仅凭口舌便位居自己之上,这口气他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廉颇放出话来,他不认为蔺相如配得上右相之位,只要有蔺相如在的地方,他绝对会与之争锋相对。

而作为右相的蔺相如听闻了廉颇说出的侮辱性话语后,开始躲避廉颇。上早朝时只要廉颇在,蔺相如便借口生病不出现,以免与之争位;每次出行,远远看见廉颇,蔺相如便立刻让马夫调转马头,避免与廉颇相遇。渐渐地,所有人都认为蔺相如因害怕而躲开廉颇,就连蔺相如的门下之臣都这样认为。

长此以往,廉颇更加不把蔺相如放在眼里,并对蔺相如以及他的门臣丝毫不客气。蔺相如的门臣认为自家主子太懦弱了,愤怒之下决定请辞。

蔺相如平静地问手下,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厉害。手下毫不犹豫便回答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接着说,那么,既然连秦王我都不怕,我还会怕廉颇吗?蔺相如随后解释了他忍让的原因,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有廉颇以及自己这类的臣子在,如果自己与廉颇争权夺利,发生内讧,赵国将面临灭国的危险。

蔺相如的这番话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感到深深的羞愧,蔺相如为顾全大局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深明大义让廉颇自叹不如。廉颇不再轻视蔺相如,而是非常敬佩他。为了赔礼认错,廉颇负荆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两人遂成为了刎颈之交,一同为赵国出力,赵国也保持了强国的地位。

蔺相如用一颗忍让的心打动了廉颇,廉颇也不愧为君子,敢于承认错误,两人的矛盾就此化解。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蔺相如能够分清大局与局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轻重,当眼前冲突有碍大局和长远利益时,他能够用忍的态度顾全大局,权衡利弊,不因小而失大,是名副其实的成大器者。

在生活中,在和他人发生矛盾时,只要有一方主动采取忍的姿态,主动放弃对抗,矛盾便不再激化,而会趋于缓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忍耐是一种弹性的前进策略,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攻略。认识“忍”,做到“忍”,然后成就自己的事业。

0 阅读:0

霖弘看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