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③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⑤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
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⑥曰:“是未知我仲尼⑦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
刘谐曰:“怪得羲皇⑧以上圣人尽日⑨燃纸烛⑩而行也!”
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李生闻而善⑪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⑫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出自明·李贽(zhì)《焚书》
注释道学:宋代儒家周敦颐、二程、朱熹等的哲学思想,又称理学。
高屐(jī):高底木屐。屐,一种木底鞋。
纲常:三纲五常的简称。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人伦: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唇吻:借指言词。
哂(shěn):讥笑。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羲皇:即伏羲氏,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尽日:终日,整天。
纸烛:古代的一种照明工具。
善:赞许。
昭:显扬,显示。
有一位道学先生,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衣服衣袖很长,腰带很宽,仿佛是以纲常为帽子,以人伦为衣服,从儒家的书本里拣来只言片语,又把一些儒家的语录挂在嘴边,便自称是孔子的真正信徒。
这时他遇见了刘谐。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这位道学先生便讥笑他说:“你这是不了解我的仲尼哥哥啊。”
这位道学先生脸色大变,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永远处于黑暗之中。你是什么人,竟敢直接叫仲尼,而且还称他为哥哥?”
刘谐说:“怪不得远古的圣人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
这位道学先生无言以对,然而他又怎能理解刘谐这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
我李贽听说以后赞许道:“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耐人寻味,可以驱散道学先生们散布的尊孔迷雾,使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刘谐能说出这样的话,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虽然这句话出于一时的玩笑,但是其中的深刻道理就算再过千百年也是不会改变的。”
人物故事:明朝“狂人”李贽李贽原名林载贽,后来改名为李贽,他是明代后期思想家、文学家。
李贽在当时可是出了名的“异类”,是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
李贽对被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学说进行抨击,对儒家的经典著作表示了极大的轻蔑,认为这些不都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做万年不变的真理。
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他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实际上都是“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全是为自己打算。
在李贽的著作中,以戏谑嘲讽的笔调贬低孔子,认为孔子没什么了不起,如果一定要将孔子奉为偶像,言行举动都学孔子,那就是一种丑态。这在尊孔子为至圣先师的时代,是一种胆大包天的举动。
李贽同时还提倡人人平等,指出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公然蔑视皇权。
李贽也知道他的见解不为世俗所理解,所以将著作命名为《焚书》。以后果然在明清时期多次遭到查禁和焚毁,但越禁越流行,在民间经常有人私刻印制。
李贽的学说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整个统治阶层都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最终李贽被捕入狱。
在狱中,李贽以剃发为名,趁机拿起剃刀割断自己的喉咙。对于死,李贽早有准备,除了他自己,没有人能审判他,皇帝也不行。
李贽,是那个时代的先驱者,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叛逆者,他不融于世,所以那个世也没有容他。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我爱文言文”。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