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8年的时间,八路军凭借什么从五万余人发展到百万之众

梦里花落知多少情 2025-02-11 13:57:55

按:毫无疑问,当今的中国已然步入了新时代,我们站在了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若要用一个词来诠释这个时代的特质,“蒸蒸日上”无疑是恰当之选了。

在新旧历史时期的交替阶段,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动,群众思想愈发活跃,各种观点和想法也随之涌现,这都属正常现象。

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刻,笔者期望借由党史系列,以一个个鲜活的党史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伟人足迹,感受我们党百年来的苦难与辉煌。这既是对领袖风采的缅怀,也是为了将其作为思想的基石,让我们能够抵御风浪,拥抱新时代。

本篇既是小结之篇,也是全面抗日战争打响前的序章。

01  敢教日月换新天

未曾经历涅槃的生命,难以真正体会新生的意义。

对于我们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而言,长征便是那浴火重生的涅槃,而抗日战争不仅是我们党的新生契机,更是中华民族的新生起点。

北上红军抵达陕北时人数不足万人,西安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拥有三个主力师,每师约15000人,加上直属队,总兵力约5万人,而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八路军总兵力已达百万之众。

从红军到八路军,再到解放军,番号与称呼虽不断变化,但革命精神和信仰始终未改。这支始终由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从无到有,由弱变强。

不禁要问,从抗日战争前的5万兵力发展到结束时的百万之师,我们党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看似平常,一群怀揣坚定信仰的革命者,掌握了唯物辩证法这一有力武器,再加上不懈的拼搏与奋斗,便成就了如今的伟大事业。

古人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此话用于红军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长征途中,红军难以获得有效补给,战力不断损耗,穿越少数民族聚居区时就更难了,几近成为孤军。爬雪山、过草地时,战士们缺衣少食,饥寒交迫,不仅物质上困苦不堪,精神也备受煎熬。

鲜为人知的是,红军北上突破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汉族聚居区后,出现了严重的逃亡现象。

《彭德怀自述》中提到:“在哈达铺整编时一万四千余人,到吴起镇只剩七千二百人了”。这期间红军基本未经历大规模战斗,却减员过半,足见当时逃亡情况之严重,也侧面反映出红军当时条件之艰苦,许多人不堪忍受,一到汉族聚居区便不愿再随队前行。而留下来的都是意志坚定的精锐,对红军来说,他们皆是宝贵财富。

经历了头顶飞机大炮轰炸、身后有敌军追击、内部还存在矛盾纷争等诸多苦难与考验的战士们,若还不能“增益其所不能”,那才是怪事。

可想而知,这群身经百战、素质卓越且信仰坚定的战士,一旦有了施展空间,必将爆发出巨大能量,也一定能改天换地。

02  运气是强者的谦辞

通过有关长征及西安事变等内容的文章,笔者大致阐述了我们党是如何在蒋介石的残酷围剿中生存下来,但因自身文字能力有限,致使部分读者产生了陕北政权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存活全靠运气的错觉。

意外是生活的常态,运气则是强者的谦辞。

在变幻莫测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每个人只能尽力去做正确之事。多做正确的事,未必能收获理想结果,但能增加我们的主动权,提高成功的概率。

我们党之所以能在复杂局势和残酷围杀中顽强生存,是因为其做了且坚持做正确的事。把自己能做的事认真做好、坚持做好,就是胜利。

所谓正确的事,就是正确认识现状,并采取符合现实发展的行动。比如,许多眼高手低、碌碌无为的人常说“我要是有什么什么,我也能如何如何”,这就是不能正确认识现状。

计划如果超前或滞后于现实发展,就会失败。朱老总曾说,像红军这样的队伍,指挥者稍有失误,即便多消耗几枚子弹,都可能引发灾祸,必须步步为营、如履薄冰。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就是因为错估形势,制定了“武装夺取城市”的错误战略,还启用李德指挥军事,导致红军丢失根据地,损失惨重。

此后,我们党在大方向上做了几件正确的事:一是让教员重回领导层;二是中央紧密团结在教员周围,反对张国焘南下,坚持北上抗日;三是制定抗日统一战线战略,团结东北军和西北军,将“反蒋抗日”转变为“联蒋抗日”;四是坚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只是大方向上的决策,其他方面的正确举措还有很多。

此外,还有部分读者难以相信教员当年处境如此艰难,即便教员已处理得很好,仍可能面临失败;

也不愿相信西安事变前红军有覆灭危险,觉得蒋介石在江西苏区和长征途中都未“剿灭”红军,到陕北就不会有危险了。

进而错误地认为西安事变不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即便没有西安事变,红军也能顺利走向胜利。

然而,历史无法假设的。

以历史结果反推原因,再据此预测未来,是我们常犯的错误。历史结果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唯一产物,因无法重现所有因素,所以是不可复制的。

事实上,如周恩来所说,党并未从西安事变中谋取私利。

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改变了中国政治格局,是中国社会矛盾的转折点,使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提前进入战争状态,是中国由内战转向抗战、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转折点。

换言之,西安事变牵动各方势力,迫使蒋介石提前放弃“攘外必先安内”国策,缓解了陕北压力,也让陕北有机会在“改编”框架内与南京进行实际谈判。

戈壁滩上的风滚草,干旱时会收起根部,随风滚动,生命力极强,无论何种环境都难以使其枯死。若没有意外,它会一直滚动,直到遇水便会发出新枝、长出新芽、开出花朵。

对我们党而言,西安事变就如同那滩水。

03  敌后游击战的本质

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无论是红军时期还是八路军时期,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始终坚守抗日前线。

但“八路军抗日是‘游而不击,敌后壮大’”的谣言却从未停止,这是国民党为污蔑我党我军编造出来的。

大家都知道八路军擅长游击战,也清楚其在敌后得以发展壮大,而这一谣言真假混杂,又契合了人们对八路军的固有印象,所以至今仍有一定市场。

其实,这一谣言在逻辑上根本站不住脚。在敌后战场,尤其是敌占区,八路军若想发展壮大,就必须与侵华日军和日伪军争夺地盘、人口、粮食和装备,八路军越是壮大,越说明抗日有力。

八路军每多一名战士,侵华日军和日伪军就少一名壮丁;多保护一袋粮食,日军前线就少一袋粮食;多缴获一把枪,日军就少一把凶器,抗日力量就多一分。

更关键的是,八路军在敌后建立的众多根据地,如同插入敌人身体的带刺匕首,持续消耗日军资源。只要日军在占领区的收益无法覆盖战争成本,每多占领一天,就多亏损一天。

不让日军从战争中获利,阻止其形成战争正循环,使其持续消耗,这才是持久战的本质。

而且,八路军在孤立无援的敌后战场,身处敌人包围之中,凭借顽强的生存能力和卓越素质,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转变,这本身就是伟大的成就。

可在国民党口中,却成了“游而不击,敌后壮大”。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为敌对政党,通过舆论打压对方,也在情理之中。

但站在今天的历史角度,已无需如此。接下来在涉及国军抗日的内容时,笔者会客观描述,从国家民族的视角,尽力还原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得失,不仅要从逻辑上拆穿谣言,更要以事实让其不攻自破,讲好八路军抗日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1 阅读: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