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携手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经济日报 2025-01-12 06:40:21

岁末年初,粤港澳大湾区科技盛事连连: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搭载15颗卫星顺利升空;粤港澳三地政府首次联合举办大湾区科学论坛,海内外顶尖科学家云集大湾区把脉科技大势,共议科技交流合作与协同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年多来,大湾区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拥有超过7.6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连续5年居第2位。大湾区正向着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速迈进。

未来产业风生水起

绿色非晶合金材料研发与智造、新能源器件循环利用研发、南海岛礁波风光储一体化能源保障系统、新一代人工血液技术与应用……在“中国科学院 广东省科技成果对接会”现场,240余项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大湾区龙头企业与中国科学院52家机构深入对接,提出近800项需求,12项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签约落地。

“大湾区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最重要的创新力量集聚地之一。”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表示,中国科学院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与大湾区创新发展科技需求紧密结合,持续加强和优化在大湾区的科技布局。

“AI正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在大湾区科学论坛上介绍,鹏城云脑II,完全由华为的CPU+NPU制成,性能非常好。百度等国产大模型就是用这台超级计算机训练,现在使用率高达95%左右。

以鹏城云脑为代表的大湾区人工智能科技成果,正在赋能千行百业。据了解,2023年,广东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达到1800亿元,位居国内第一方阵。广东打造了鹏城实验室、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广深超算中心等重大平台,加快构建自主可控人工智能软硬件生态,并在金融、教育、医疗等多行业形成了典型应用。

当前,大湾区正加大对前沿科技基础研究和示范性应用的支持,前瞻性谋划布局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在生命健康、新材料、数字科技等领域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如南沙在近年来打造的一批科创平台加持下,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商业航天、海洋经济等“芯晨大海”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南沙加快建设南沙科学城、冷泉生态系统等重大载体和设施,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平台370个,聚集新型研发机构22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1100家,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46%,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南沙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南沙区区长吴扬说。

协同创新高歌猛进

5年多来,粤港澳三地携手,不断深化体制机制、要素资源、平台项目等方面的合作,着力打造多主体联动、多要素协同、多领域合作的创新生态系统。

在大湾区科学论坛高端科学仪器分论坛,一辆全国首发的泛癌早筛巴士开进现场,备受瞩目。它集成了生物岛实验室早筛技术成果、医疗机构临床经验和企业最新筛查技术,有望开启家门口筛查新范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实验室主任钟南山说:“近年来我们见证了高端科学仪器与医疗器械领域的迅猛发展。该领域的研发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科学积累,更需要有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高端科学仪器领域是大湾区协同创新、紧密合作的缩影。锚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标,粤港澳三地的协同创新正全方位向着纵深推进——

各类创新资源在大湾区流通愈加高效。近年来,广东建立健全粤港、粤澳科技创新合作专职小组工作机制,大湾区内地9市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全面落地,广东省重大基础设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面向港澳开放,广东省科研经费跨境拨付至港澳已经超过4.6亿元,广州国家超算中心专线连接港澳提供算力服务,大湾区科技开发合作活力持续迸发。

一个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速成型。依托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布局建设了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等一批高端平台,合作共建3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港澳高校在粤建成9家新型开发机构,中山大学在香港建立综合性研究机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的格局加快构建。

与此同时,粤港澳携手推动产业科技深度融合。广东发挥产业体系完备优势,支持港澳科研成果来广东转化,目前已建成面向港澳的科技孵化载体超过130家,在服的港澳企业和团队近1100个,推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在大湾区蓬勃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说:“我们要充分利用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开放格局,进一步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协作与人才培养,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高效强有力的支持。”

开放合作扬帆起航

提升大湾区在全球科技生态链中的地位与作用,需要深化与全球科技界的交流合作。在大湾区科学论坛上,大湾区科学界与国际顶尖科学家共同探讨全球关注的关键领域科学问题。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表示,希望通过该平台推动国际科技共同体建设,共同应对全球性科学挑战。

近年来,大湾区通过开放合作、共建共享,加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其中,大科学计划成为推进国际合作的重要牵引力。

蛋白质组学研究是解读基因组学这部“天书”的“密钥”,而这把“密钥”由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的广州锻造。

“实践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我们选择的热土就是广州!我们在黄埔区已先期投入4亿元来做碳硅融合型大科学设施,要实现以蛋白质组学为代表的生命组学的自动数据生产。如今该计划已形成强大的国际合作力量,包括20多个国家的80多个顶尖科研团队,是一支实打实的由全球院士专家组成的‘国际队’。”“π-HuB”计划发起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表示。

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这一大科学计划,有望开启智慧医学新时代。“π-HuB”计划提名委员会主席罗伯特·莫里兹表示:“我们与中国学者在蛋白质科学等多个科学领域有着共同的兴趣。发起‘π-HuB’计划的贺院士是一位大胆的领导者,他希望建立蛋白质组研究的全球性解决方案,将成果助力人类健康。”

在深海开发与生态保护领域,大湾区科学界同样在探索加强国际合作,为世界贡献中国答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研究员周文良介绍,该实验室着力推进南海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项目。2024年该实验室已与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联合举办“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资源利用”学术交流会,未来将积极开展海洋领域科学合作。

“我们将持续深化粤港澳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龚国平表示,广东将协同港澳,发挥港澳国际化和“超级联络人”优势,不断完善科技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打造国际化科研环境和一流开放创新生态,推动大湾区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 (经济日报记者 郑 杨)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