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的《西游记》,谁能想到"沙僧"扮演者闫怀礼一人分饰20多个角色却分文不取?
谁又能想到这位曾经魁梧的"沙僧"会因一次意外吸入敌敌畏,从此与病魔抗争?
2009年4月在八宝山的追悼会上,当年的"唐僧"迟重瑞、"孙悟空"六小龄童、"猪八戒"马德华、"白龙马"王伯昭泪流满面,他们的"三师弟"终究还是先他们一步踏上了那条西行之路。
这一次不知道他能否顺利抵达"西天"?
阳光透过八宝山礼堂的窗户洒进来,《西游记》熟悉的旋律在空气中缓缓流淌。
眼前的场景恍如梦境,谁能想到"师徒五人"的重聚,竟是在这样的场合。
迟重瑞站在悼词台前,双手颤抖地握着话筒,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记得那年闫师弟去广西看眼疾,剧组让我客串了一回'沙僧',那九环锡杖的分量可真不轻啊!"他的声音哽咽着,"可师弟他二十多年如一日地扛着,从没叫过一声苦。"
台下的人群中响起了压抑的抽泣声。
闫师母坐在前排,安静地擦拭着眼角的泪水,向着关切的目光微微摇头。
"老闫最后的心愿是想见见大家,可他那倔脾气啊..."她的声音很轻,"说什么也不肯让你们看到他卧病在床的样子。"
这话像一把刀狠狠地戳进在场每个人的心里。
马德华听到这话,再也忍不住泪水:"三师弟啊,你还记得咱们在片场的时候吗?"
"为了不耽误拍摄进度,你总是等大伙儿吃完了才去卸妆吃饭。"
"多亏我每次都给你留着盒饭,要不然你这个拼命三郎早就倒在片场了。"
当年的工作照被投影在追悼会的大屏幕上,那个魁梧的身影仿佛还在眼前。
照片里的闫怀礼,或是憨厚的沙僧,或是慈祥的观音菩萨,一张张都是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的艺术结晶。
这个倔强的老艺术家,宁愿带着人们记忆中那个坚强的形象离开,也不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示弱。
投影幕布上的照片讲述着闫怀礼不平凡的一生。
别人都说他是个"疯子",但这个"疯子"却是艺术圈里最让人敬佩的奇才。
1952年年仅16岁的他在银行当上了会计,父母乐得合不拢嘴,这"铁饭碗"谁不羡慕?
可这个倔小子偏不!整天捧着戏剧书偷偷看,放假就往剧院跑。
"我就是想当演员!"他一次次跟家里"抗争",差点没把老爹给气晕过去。
终于在1958年他考进了人民艺术剧院,开启了自己的戏剧人生。
从中央剧院的话剧演员,到1982年被中央电视台相中,闫怀礼的演艺之路开始越走越宽。
到了1986年《西游记》开拍,这位"艺术疯子"彻底疯魔了。
"沙僧"不过是他的一个身份,太上老君、观音菩萨、甚至连跑龙套的小妖都被他演活了。
更绝的是他愣是一分钱都不要,就图个演戏的快活劲儿。
"哎呦那个年代谁不缺钱啊?"剧组的老人都说,"就闫老师为了帮剧组省钱,自己掏腰包买盒饭。"
要说他不在乎钱,那是骗人的。
他有个幸福的小家,还有个贤惠的妻子默默支持他追逐梦想。
可他就是认准了,做艺术就得"疯",不"疯"不足以称为艺术家。
二十多个角色他愣是给你演出了二十多种不同的灵魂。
同事们都说你去片场找闫老师,得先问问今天他演的是哪个角色。
每个角色他都琢磨得透透的,连眼神、走路的姿势都不带重样的。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的这股"疯劲儿",着实让人又敬又怕。
怕的是他太拼命,敬的是他对艺术的执着。
但这股"疯劲儿"终究还是要付出代价的。
那是在河北拍摄《俏罗成》的夏天,蚊虫肆虐剧组到处喷洒敌敌畏。
闫怀礼却像个没事人似的,窝在房间里钻研剧本。
谁能想到这个拼命三郎天生闻不到气味,根本没发现房间里弥漫着刺鼻的杀虫剂。
直到他突然晕倒在片场,被紧急送往医院。
医生的诊断像晴天霹雳:肺纤维化。
这个让多少观众笑开怀的艺术家,却因为自己的执着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但你永远猜不到这个"倔驴"是怎么回应的。
"拍戏嘛受点伤怎么了?只要能演好角色,这都不算什么!"
他依然坚持创作,直到病情让他不得不坐上轮椅。
妻子每天推着他晒太阳,他还在喃喃自语地琢磨角色。
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可那双依然炯炯有神的眼睛里,写满了对艺术的热爱。
"有人说我傻可我觉得,不为艺术疯狂一把,这辈子都白活了。"
这是他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听得人心里一阵阵发酸。
这份对艺术的执着,感动了无数人。
追悼会上六小龄童站起来说了一番令人心碎的话。
"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过阳历生日了,因为那天我永远失去了我的三师弟。"
王伯昭颤抖着手,将亲笔写的挽联轻轻摆放在追悼台上。
朱琳、杨立新、于震寰等众多艺术家也都来了,他们都是来送这位艺术疯子最后一程的。
"沙悟净已独自前往西天取经。"迟重瑞哽咽着说出这句话时,全场一片啜泣。
这一次的取经路,他走得太快也走得太孤单。
没有唐僧的紧箍咒,没有孙悟空的金箍棒,没有猪八戒的九齿钉耙。
只有那根相伴二十多年的九环锡杖,陪他走完最后的旅程。
但在那个永恒的艺术世界里,他依然是那个任劳任怨的沙僧。
依然和他的师兄弟们一起,走在那条永不落幕的西游路上。
也许在另一个时空,他已经取到了真经。
不是那本佛经而是他用生命写就的艺术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