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官员退休制度中,年龄是重要的标志也是一个硬性指标,到了法定的年龄就得退下来。清代文官也基本上是这个原则,但并不绝对。一般情况情况下,官员到了七十岁就可以主动请求退休。至于皇帝批不批,还有根据官员的职务、身体状况及个人能力。
不过,实际上很多官员都抱着干到死的决心,只要不是被强制退休很少有主动休致的。原因无它,主要是退休后收入、地位将受到极大影响,再者就是退休后可能会招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首先来讲讲待遇问题文官休职后,主要包括品衔、俸禄这两大块。具体如何享受这些待遇,关键还得看原有的品级和退休的方式了。朝廷有制度,文官退休后,要向朝廷交还现任职务,而品衔仍然可以保留。绝大多数官员退休后,都会保留原有的品衔不变。
但是如果官员年老有疾又不主动告休,贪恋权位,而且又存在一些隐瞒年龄的舞弊行为,一旦查出,不仅要勒令退休,而且还要降低二级。同样,那些劳苦功高的官员在退休时经皇帝特批,也会给予加衔晋级,不过这些加衔都是名誉性质的,如三公三孤这些虚衔。
那么官员退休后享有的这个品衔或是虚衔有什么用呢?别小看这个,用处大着呢。官员退休后保留品衔,这就让他在回乡后仍然能够保持原来的礼仪服饰和地位,不仅是官员本身的荣誉,朝廷也是为了他们能发挥余热,在地方上作出表率,协助地方官的治理。而到了国家有难的时候,常常也会依靠那些闲居在家的退休官员站出来,保留的品衔也有助于他们领导当地的百姓。
再来看看退休后俸禄问题理论上来讲,官员在任是皇帝聘请他们为国家服务,一旦卸任,报酬也应该停发或是少发,但是实际上,许多官员退休后仍然享有俸禄,不过这种情况就属于皇帝的特恩了。
按照清代惯例,三品以上的官员保留原品衔退休后,仍然享有全额俸禄。特别是那些曾经担任过要职,如大学士、军机大臣、六部尚书的,这些人都是为国家效力多年且功劳卓著,因此皇帝特别强调要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全俸的待遇,有的还会给予恩俸。
但如果是三品以上的官员到了年龄不退,不主动提出退休,而是等到每三年一次京察的时候才退休,就无法享受到全额的俸禄了。若是在京察期间自动申请退休的,则能拿到半俸。如果要是在京察时受到其他官员弹劾,就一点俸禄都不给了。三品以下的官员告休只有半俸,如果被勒令休致,则就完全没有俸禄。
还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有的官员因为功勋卓著,在官职之外还有爵位,比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有侯、伯这样的爵位。清代时,爵位俸禄都要高于官职俸禄,那么这些人在退休后所享受到的就是爵位俸禄了。
可即便就是退休后还能享受全俸,很多官员还是不愿意退休,道理很简单,因为清代官员的收入中,俸禄只是占了很小的比例,在位时能享受到的养廉银、陋规等这些收入在退休后就没有了。因此,不愿意退休也就很好理解了。
更何况,位居高官者向来是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三品以上高官通常有着更多的考虑,因为他们过去所做的事情在退休后常常会成为他人攻击的目标,这种情况很常见,有的甚至被抄家治罪。为了避免人走茶凉,就必须留在位置上确保能够继续接近皇帝和培养自己的亲信。
很多高官退休后,也会出现再次被起用的情况。比如康熙朝的陈廷敬,72岁高龄时仍被康熙帝召回内阁。总体来说,这些高官对皇帝的忠心已经历了几十年的检验,而且又有经验和威望,因而在关键时期常常被充当救火队长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