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文学书籍还是影视作品都把他描述成凶狠贪婪、无恶不作的化身,令千夫所指,万人唾骂。这些都成了严嵩甩不掉的标签,把他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至公堂”匾额于是下令天下善书法者题写“至公堂”三字,一旦采用者有重奖。无奈皇帝以举国之力公开征集,竟然没有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作品。包括乾隆自己以迷之自信手书多遍“至公堂”,仍然和严嵩的“至公堂”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无奈只能作罢。后来清朝末年名儒左宗棠也题过“至公堂”匾额,但都不能赶上严嵩的原作。大家实在无奈。其实严嵩流传至今的书法远远不止“至公堂”。
著名的严嵩“六必居”榜书上面这幅是严嵩题写的“六必居”榜书,可以说是其代表作,这块匾方严浑阔,笔力雄奇博大;字体丰伟而不板滞,笔势强健而不笨拙,是榜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天下第一关”匾额可能是生活地域的原因,严嵩题字北京较多。如原在西城区东大高殿外牌坊上的榜书“孔绥皇祚”、“太极先林”、“弘佑天民”、“先天民境”,西城区原景山大门上的“北上门”榜书,原在司法部地方法院楼上的“万邦总宪”榜书。
天津蓟州区独乐寺严嵩的手书,在嘉靖年间更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当世的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如杨慎、田汝籽、湛若水等对其作品都推崇备至。拨开历史迷雾看看,严嵩不仅书法水平很高,而且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学问大家。他10岁考取得秀才,19岁中举,25岁时考中进士,成绩高居二甲第二名。死后留下200多万字的著作,其中诗作就有1300多首。他如此开挂的人生,放到现在依然是神一样的存在。那么学问和书法堪称一流的严嵩,为何千百年来大家都知道他是大奸臣,而书法如此寂寂无名呢?究其原因,实则与国人自古以“善恶”来评价人物的价值体系分不开。一个人政治上的名声臭了,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他的全盘否定。由于头顶着个“奸臣”的帽子,不仅他的文章不足于为人道,他的字——不论其是否为书法佳作——也都不值得一提,这就是典型的字以人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