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纱帽”,作为官职的代名词,在唐代是怎样形成的

一叶小舟文史角 2022-12-08 21:02:31

“乌纱帽”——古代官员的标志性装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系作者原创,图片素材来自网络,仅为配合叙事之用,感谢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乌纱帽”,作为官员职务的代名词,是在我国的唐代形成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存在了将近1500年。我们今天的话题是,“乌纱帽”作为官职的代名词,在唐代是怎样形成的。

最初的“乌纱帽”

说起纱帽,最早出现于我国东晋时代(公元317至420年间),在当时,纱帽并不是官员所特有的服饰,不分贫富贵贱,上至高官,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拥有和佩戴。纱帽的颜色有黑白之分,高官和贵族们一般佩戴的是用白纱制作的纱帽,只有官职比较低的官员和普通百姓才佩戴用黑纱制作纱帽。

唐代的“乌纱帽” ——下垂的短帽翅

“乌纱帽”作为官职的代名词始于唐代(公元618至907年间),是因为唐代把“乌纱帽”正式确定为官员服饰。当时朝廷规定,乌纱帽是官员上朝和出席宴会时所必须佩戴的正式着装,平时居家则不作要求。这一点有些类似于近代某些行业的大盖帽。到了公元1370年,明朝政府也做出规定,文武官员上朝时都必须着正装,标配就是乌纱帽加圆领衫。

最初的乌纱帽制作材料系选用藤条编织,形成支撑,衬里则用廉价的草巾制作,外表以纱布覆盖,然后涂漆。由于纱布经油漆之后坚固而又轻便,所以官服用的乌纱帽使用寿命一般都比较长。

宋代的“乌纱帽”帽翅越来越长

从宋朝初年(公元960年左右)开始,当局对“乌纱帽”的外形做了更改,在帽子的两侧增加两支硬翅。目的是为了严肃纪律,防止官员们在上朝的时候交头接耳,说悄悄话串通消息。如果要窃窃私语商量事情,两只帽翅就会很碍事,一个不留神很可能会把纱帽碰掉发出声响,就会被皇帝察觉到。到了清朝,乌纱帽得到彻底改革而寿终正寝,被颇具特色的顶戴花翎所取代,但是人们仍然把“乌纱帽”作为用来指代官员官职的代名词,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谢谢欣赏

感谢大家阅读欣赏!作品内容仅为个人观点,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宝贵意见。

严正声明:本文内容系作者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严禁以任何形式搬运、抄袭、拆解部分或者全部内容。版权所有,如有侵权,一经发现,必将追究责任!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