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为阅读方便,本文用第一人称写故事,情节虚构处理,切勿对号入座!原创文章,拒绝搬运抄袭!
村里的大喇叭响起:"现通知,本村村民李大山同志于昨日下午因病去世,享年七十有二。丧事从简,葬礼定于明日上午八时在村口举行,请村民们自愿参加。"
我站在院子里,听着这熟悉的声音,却觉得恍如隔世。大伯走了,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走了。
回想起小时候,每次村里有红白喜事,大伯那洪亮的嗓音总是响彻整个村子。他那一声声高亢的号子,唱得是那么投入,那么动人。可如今,他的葬礼竟如此冷清。
我叹了口气,转身进了屋。母亲正在收拾东西,准备明天去参加葬礼。
"妈,咱们要不要多准备点东西?"我问道,"大伯一辈子对村里人都不错,肯定会来不少人吧?"
母亲停下手中的活计,抬头看了我一眼,眼里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你啊,还是太年轻。"她轻轻摇了摇头,"现在的人,都忙着赚钱,哪有时间顾及这些。再说了,你大伯这些年......"她欲言又止。
我知道母亲指的是什么。大伯晚年的确做了些让人不齿的事,但那真的能抹杀他一生的付出吗?
想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有必要把大伯的故事讲出来。也许,这能让更多人了解真相,给大伯一个公道。
第二天一早,我和父母来到村口。果然,来参加葬礼的人寥寥无几,除了几个近亲,就只有村长和几个老邻居。看着那孤零零的棺材,我心里不是滋味。
葬礼开始后,村长简单地说了几句场面话,就让家属们最后看一眼遗容。我走上前,看着躺在棺材里的大伯。他的脸上还带着他生前常有的那种倔强的表情,仿佛在无声地抗议着什么。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一阵歌声。那是一首古老的号子,唱的正是大伯生前最拿手的一首。我惊讶地回头望去,只见十几个老人缓缓走来,边走边唱。
原来,这些都是曾经和大伯一起劳作的老伙计们。他们虽然腿脚不便,但还是坚持来为大伯送行。看到这一幕,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
葬礼结束后,我决定留在村里多住几天,想要深入了解大伯的故事。我找到了村里的老支书王大爷,他是了解大伯最多的人之一。
"你大伯啊,"王大爷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眯着眼睛回忆道,"那可是个好样的。年轻时候,村里有啥大事小情,他总是冲在最前面。"
王大爷给我讲了许多大伯年轻时的故事。有一年大旱,庄稼都快旱死了,是大伯带头挖井找水源,最后救活了全村的庄稼。还有一次山洪暴发,大伯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去救落水的村民。
"那时候啊,你大伯的名字在咱们村可响亮了。"王大爷感慨道,"只可惜后来......"
我追问道:"后来怎么了?为什么大伯晚年会变成那样?"
王大爷叹了口气,缓缓道来。原来,十几年前,村里要修一条新路,需要拆迁一些民房。大伯作为村委会成员,极力反对拆迁方案,认为会严重影响村民利益。但他的意见被其他人否决了。
"你大伯就是太死心眼。"王大爷说,"他觉得村里的决定不对,就非要跟人干到底。后来,他为了阻止拆迁,甚至躺在推土机前面。"
这件事成了大伯人生的转折点。他被开除出村委会,还被扣上了"阻碍村庄发展"的帽子。从那以后,大伯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古怪,常常独自一人,很少与人来往。
听到这里,我心里五味杂陈。原来,大伯晚年的怪脾气,是因为心中的不平与失望啊。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走访了更多的村民,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大伯的故事。有人说他固执己见,有人说他不懂变通,但更多的人对他还是存有敬意的。
"你大伯啊,就是太实在了。"村里的李婶这样评价,"现在的人啊,都学会钻营了,可你大伯还是那个老样子,认准了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底。"
我听着这些评价,心中越发感慨。大伯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原则。他或许不够圆滑,但他的为人、他的品格,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在村里的最后一天,我来到了大伯生前最喜欢的那片田地。站在田埂上,我仿佛又听到了大伯高亢的号子声。
"哎呀嗨哟......稻花香里说丰年......"
风吹过稻田,泛起阵阵金波。我突然明白了,大伯的精神永远活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乡村精神。
回到城里后,我把这段经历写成了文章。没想到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人被大伯的故事打动,纷纷表示要学习他那种坚持原则、不畏强权的精神。
半年后,我再次回到村里,发现村口竖起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李大山同志纪念碑 - 永远怀念这位用一生诠释乡村精神的老人"。
看着石碑,我眼眶湿润了。大伯,您的付出终于得到了认可。您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坚守本心、默默奉献的人?他们或许不善言辞,或许固执己见,但正是这样的人,铸就了我们民族的脊梁。
让我们共同铭记这些普通而伟大的人,传承他们的精神,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温暖、更有人情味。因为正如一位伟人所说:"一个民族的伟大不在于它的人口数量,而在于它的人民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