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饮食有讲究,牢记“3不”原则,平安入冬身体好

李可乐知识分享 2024-11-12 10:00:53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今日立冬,寒意愈浓。

冬天一下子就冷了,仿佛是在提醒我们停下来,好好关爱自己和身边人。

就在去年立冬,王奶奶因为天气突变,没有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导致突然出现了一些健康问题,经过家人陪同看医生后才发现:

是因为立冬后饮食不当、出行不小心引发的身体不适。

对于老年人来说,立冬不仅是节气的转折点,更是健康养生的新起点,如何在入冬之际守护自己的健康?

其实立冬养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只需牢记一些简单的饮食和生活原则,就能帮助我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保持身体的温暖和平衡。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立冬养生的饮食之道,特别是"3不"原则,帮助老人平安入冬,身体健康。

立冬养生,是古人的智慧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

从古至今,立冬就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时节节点,尤其是在老年人的养生上更为讲究,古人认为立冬是天地间阳气潜藏、阴气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刻。

因此这个时候,应该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迎合自然的变化,让身体内外的平衡不被打破。

《黄帝内经》中曾有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是古人对季节养生,最基础的指导原则,立冬时节,天地进入闭藏之态,人体也应顺应这种变化,减少活动,更多地在室内休息,并通过饮食调理来保养身体的阴精。

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中“天人合一”的养生理念。

在立冬这一天,许多地方有“吃饺子”的习俗,这不仅是为了防止耳朵被冻伤,还有通过温暖食物来提高体内阳气的作用,温热的食物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可以帮助身体抵御寒冷,从而减少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这个习俗背后的医学机制,在于冬季寒冷,身体的血液循环减慢,肠胃的蠕动功能也有所减弱,适当食用热性食物可以提高肠胃的工作效率,防止消化不良等问题。

古籍中,还记载了“立冬进补”的传统,进补并非意味着大鱼大肉,而是强调温和地滋补,如山药、红枣、桂圆等食材,这些食材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温补作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

这也体现了“阴阳调和”的思想:

立冬之际,要调养体内的阴阳平衡,避免身体因寒冷,而导致的不适和疾病。

二、立冬饮食讲究:牢记“3不”原则

饮食在立冬养生中尤为重要,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有效地提升身体的免疫力,减少寒冬疾病的风险。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度过立冬,我们特别推荐“3不”原则:

不要太凉、不要太辣、不要过量。

① 不要太凉

冬季寒冷,体内的阳气本就容易受到影响,而食用生冷的食物则会加重这种情况。

老年人的脾胃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减弱,过多摄入凉性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肠胃不适,甚至引发腹泻或消化不良,在立冬之后,应避免生冷食品,多选择温暖的食物,如热粥、炖汤等。

这些温暖的食物,不仅能为身体提供足够的热量,还能增强脾胃功能,有助于消化吸收。

从医学机制来看,过凉的食物会使肠胃血管收缩,导致胃部血流量减少,进而影响消化酶的分泌,降低消化能力,寒冷的食物,还可能使得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变慢,增加便秘的风险。

对于老年人而言,便秘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如果饮食不当,很容易加剧症状,所以保持饮食温暖,是立冬养生中的第一要务。

② 不要太辣

在寒冷的冬季,许多人喜欢通过辛辣的食物来“驱寒”。

然而,老年人若过多食用辛辣食物,反而可能给身体带来额外的负担。辛辣的食物会刺激消化道黏膜,导致胃部不适,甚至引发胃炎等问题。

辛辣食品还会使人产生口干、上火等症状,这与立冬养生“养阴潜阳”的原则背道而驰。

辛辣食物通过刺激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加快心跳和新陈代谢,短时间内可以使人感到温暖,但长期过量食用会增加心脏负担。

对于老年人来说,心血管系统的调节能力较弱,辛辣食物可能引起血压波动,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立冬之后,老年人应减少辛辣食品的摄入。

可以更多地选择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以减少对身体的刺激,保护脏腑功能。

③ 不要过量

随着天气变冷,人的食欲往往会增加,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理反应,因为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保持体温,然而,过量进食会给消化系统带来很大的负担。

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胃肠的消化功能较弱,过度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冬季的食物多以温补为主,过量食用也会导致热量摄入过多,引发肥胖等问题。

医学上讲,适度的饮食有助于维持胃肠道的健康。

进食过量会导致胃壁扩张,胃酸分泌异常,甚至诱发胃食管反流,而老年人群体由于胃肠道功能减弱,这种现象尤为突出,立冬时节,建议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

比如说每顿保持七八分饱,以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同时适当多吃一些高纤维的食物,有助于肠胃蠕动,预防便秘。

平安入冬,出行有提示

立冬之后,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天气变得更加寒冷,雨雪天也变得频繁,这对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个考验。

寒冷的气候以及湿滑的路面,大大增加了老年人出行的风险,尤其是在大雪天气中,地面湿滑,摔倒的风险显著增加,老年人因为骨质疏松的原因,一旦摔倒,极有可能发生骨折。

而这种伤害,对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都会造成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摔倒不仅会导致骨折,还可能诱发其他并发症,例如长期卧床导致的肺部感染、肌肉萎缩等,冬季防摔对于老年人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措施来减少这一风险。

① 低头看看脚下

在冬季出行时,鞋子的选择至关重要。

尤其是在大雪天气行走时,防滑性能好的鞋子能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鞋底的花纹要深,摩擦力足够,才能有效增加行走时的稳定性,防止滑倒。

鞋底的材质也有讲究,不宜太硬或太薄,这样可以在行走时缓解对膝盖和脚踝的冲击,减少摔倒带来的伤害风险。

尤其是早晨和傍晚,气温相对较低,地面积水容易结冰,这时摔倒的几率最大,因此建议老年人尽量避开这两个时段外出,减少滑倒的风险。

而且选择穿合适的袜子也很重要,厚实、吸汗的袜子可以帮助保持脚部的温暖与干燥,进一步提升行走的稳定性。

② 不要走太快

寒冷的立冬天气,让人不由得想要加快步伐,以尽快到达温暖的室内,对于老年人来说,快速行走不但会增加滑倒的风险,还会对心肺功能造成负担。

冬季气温低,寒冷的空气会导致外周血管收缩,心脏负担相应增加,特别是对于有心血管问题的老年人来说,快速行走容易导致供血不足,引发胸闷、气喘等不适。

因此,老年人应在出行时保持从容不迫的步伐,步幅不宜过大,遇到湿滑或结冰的路面时,应缓慢通过,确保脚下稳定,可以借助拐杖、扶手等辅助工具来提升平衡感和安全性,减少摔倒的风险。

行走时应注意随时观察路面情况,避开坑洼和有水的地方。

③ 外出前做好准备

冬季出行,保暖措施不可忽视,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群体,寒冷的天气不仅使体温迅速下降,还会引起血液循环的减慢,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老年人在立冬之后,应尽量穿着合适的保暖衣物,如围巾、帽子和手套等,尤其要注意头部、颈部和四肢末端的保暖,因为这些部位的血管丰富,寒冷容易刺激血管收缩,导致全身的不适反应。

穿着多层次的衣物,也有助于更好地保暖。

根据室内外温度的变化,可以随时增减衣物,保持舒适,对于一些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寒冷的环境可能加剧病情,因此应特别注意出行前检查天气,尽量避免在极端天气出行。

如果天气情况恶劣,不妨在家中做一些简单的室内运动,例如散步、拉伸等,既能保持活动量,又能减少外出带来的健康风险。

结语

立冬,是一年中的重要时刻,也是我们开始关心自己、关爱家人的最佳时间。

无论是饮食调理中的“3不”原则,还是在出行中对安全的特别关注,都是为了让老年朋友们在寒冷的冬季里更加平安、健康地度过,冬天虽然寒冷,但我们的关爱和守护,可以让这个季节变得温暖而充满生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