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或许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癌症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中途放弃。”这并非危言耸听。
大量研究与临床实践表明,癌症治疗中真正最难跨过的一道坎,是“坚持”。
不只是坚持治疗,更是对抗副作用、心理压力、经济负担、家庭矛盾、社会偏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博弈。
令人痛心的是,将近一半的癌症患者,就在这里败下阵来。

临床上,我们常见这样的场景:病人做完几次化疗后,开始厌倦、恐惧,甚至直接拒绝后续治疗。不是所有人都是因为病情恶化才停止治疗,很多人是“心理崩了”。
化疗的副作用突出:掉头发、恶心、呕吐、全身乏力,有些人连吞一口水都困难,体重骤降十几斤。还有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看起来“高大上”,但副作用同样不小。一位肺癌患者曾描述:“吃了靶向药后,皮肤像被火烧一样疼。”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有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适用。很多患者在治疗中途放弃,正是因为“正气”被副作用耗尽了。
而这个“正气”,是体力,更是精神。

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肿瘤》2022年的一项研究指出,在癌症治疗中,“治疗依从性”是影响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治疗的中后期阶段。这时候病人身体已经疲惫不堪,心理也处于“濒临崩溃”的边缘。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治疗疲劳”。意思是:病人一开始信心满满,但随着时间推移,疲劳、焦虑、抑郁等情绪逐渐累积,最终导致他们产生“放弃治疗”的冲动。
我们不能只关注肿瘤的大小变化,更要关注病人有没有笑容、有没有食欲、有没有和家人说话的欲望。这些细节,往往是患者能否跨过“最难那道坎”的关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癌症常被视为“绝症”,很多人听到确诊的那一刻,就像收到了“死亡判决书”。这种观念,比癌细胞更早“杀死”了人。
有的患者甚至在确诊初期就拒绝治疗,理由是:“治也没用。”还有些人在治疗过程中遇到小挫折,比如肿瘤暂时没有缩小,就认定“失败了”,于是心灰意冷。
而现在很多癌症,尤其是早期的,治疗效果已经非常理想。甲状腺癌、部分乳腺癌、前列腺癌的5年生存率都超过90%。就连肺癌,早期发现后通过手术加上综合治疗,也有较高的生存率。
但如果病人不相信自己能活下去,那医生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治疗癌症,从来不是个人的事,是整个家庭的持久战。昂贵的药物、反复的检查、住院费用、营养补给,样样都要花钱。
很多家庭在治疗一段时间后选择“放弃”,不是因为不想治,而是“真的治不起了”。有患者家属曾坦言:“房子卖了,借遍了亲戚朋友,孩子学费都交不上了,真的撑不下去了。”
这时,病人自己也会产生强烈的自责:“我是不是拖累了家人?”这种情绪会让他们更容易放弃治疗。
不过近年来,国家在医保政策上不断优化,许多高价抗癌药纳入医保目录,比如奥希替尼、帕博利珠单抗等靶向药、免疫药的可及性已大大提高。但即便如此,治疗成本依然是很多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重负。

在肿瘤科门诊,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你这个是晚期了。”
“晚期是啥意思?死了吗?”
“建议做化疗。”
“化疗是啥?是不是很痛苦?”

很多医生太忙,沟通方式也太专业,病人听不懂;患者又害怕,不敢问,结果是“信息鸿沟”直接导致治疗中断。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技术过硬的医生,更是能拉着患者手说:“我陪你走下去”的“人医”。
一个病人能不能坚持治疗,往往和医生的态度密切相关。一句鼓励的话,有时候比一针药水更有力量。

很多患者会说:“我不想拖累家人。”但能不能坚持治疗,家人的态度是关键。
临床上,我们见过太多“家属比病人先崩溃”的情况。家属一旦泄气,病人很快也会“松口气”说:“那就不治了吧。”
但也有很多温暖的例子:有丈夫每天记录妻子的用药时间、饮食情况;有女儿辞职全职陪护父亲化疗;有邻居轮班送饭、聊天、鼓劲。
这些情感的支持,是“最强免疫力”。

我们常说“与癌共生”,不是让人放弃,而是学会带着病活出质量、活出自我。越来越多癌症患者,在治疗稳定后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甚至成为抗癌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帮助更多人走出阴霾。
人生不只有“治好了”和“死了”两种结果,还有一种状态叫:活着,并且活得有尊严、有目标。
只要你不放弃,身体就有可能回应你一点希望。

我们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要渲染癌症的恐怖,而是希望告诉每一个病人、每一个家庭:
别让“坚持”成为你最后的遗憾。
癌症这个病,不只是身体的战争,更是心理、经济、家庭、社会的多重挑战。真正让人倒下的,不是癌细胞,而是“我不行了”的念头。
而你只要再咬牙多坚持一天,可能就有新的药、新的方法、一个转机。

别放弃,你值得活下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中国癌症现状分析报告[J].中国肿瘤,2023,32(4):145-157.
黄帝内经·素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
吴一龙等.《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策略的演变与思考》[J].中华肿瘤杂志,2022,44(5):4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