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狗血与荒诞:那场改变大明国运的战争

白驹说 2023-11-27 11:47:33

△土木堡之战(剧照)

01 文官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北京紫禁城。

当宫中传出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讨伐瓦剌的消息后,举朝一片哗然,对此一无所知的文官们顿时炸开了锅。

经过一番短暂磋商,文官们极为罕见地搁置前嫌,结成反亲征联盟,以各种方式劝谏朱祁镇放弃那作死的念头。其中,兵部尚书邝埜(kuàng.yě)便是联盟的主力之一。

邝埜无疑是对皇帝北征最感到头疼的人。

自己好歹也是大明的兵部尚书,御驾亲征这样的重大兵事,皇帝竟没有征询自己的意见,甚至连声招呼都不打,简直如同摆设一般。更何况,皇帝下诏京营兵马两日内开拔,自己作为兵部一把手,如此仓促准备,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除了边将,没有人比邝埜更了解明军的真实战力,面对如狼似虎的瓦剌人,此一去,必定是凶多吉少。

于是,邝埜和其他朝臣一样,第一时间就上疏劝谏:“也先进犯内地,派一员边将就足以应付,陛下身系宗庙社稷,是天下之主,怎能如此不重视自己的安危。”

然则,太监王振在旁不断煽风点火,朱祁镇哪还听得进劝,任你是国公还是尚书,谁劝都不好使,朕就是一门心思出国留学。

七月十六日,朱祁镇亲率京营兵马二十五万(对外号称五十万),仓促间誓师北征。

此时,邝埜年已六十五岁,须发皆白,本不必随军出征。但作为四朝元老,他还是放心不下年轻的皇帝,在扈从大军出关的路上,仍与户部尚书王佐屡次恳求朱祁镇回京。王振大怒,遂决定惩罚二人,他游说皇帝下旨,令这两个六十五岁的老人随军出征,并罚他们在草丛中跪了一天。

此后,一路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年事已高的邝埜哪受得了如此颠簸,坠下马来差点摔死。同僚们见状,纷纷劝他借机留在怀来城就医。但邝埜却断然拒绝,毅然道:“陛下亲征在外,我又岂能因病而自顾自行动。”

不久后,战事急转直下,连成国公朱勇也战死疆场。邝埜眼看祸事将至,更是几次三番苦谏朱祁镇赶紧回京避祸。

只可惜,良言难劝该死的鬼。

邝埜没说动皇帝,倒是成功引来了王振的怒火。王振怒斥道:“你个腐儒哪懂什么兵事,再敢胡说八道看我不弄死你!”随后恶狠狠瞪着邝埜,给你这老小子三秒钟,让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

然而,老头此时已将生死看淡,一反常态反呛王振:“我为社稷生灵发言,又岂会怕死?”

王振气得上蹿下跳,只得命人将邝埜赶出御帐。可怜邝埜与王佐黯然回到自己帐中,两位老者四目相对,整整哭了一夜。

果不其然,第二天,瓦剌大军发动突袭,聚歼明军于土木堡,邝埜亦死于阵中。

除邝埜外,英国公张辅、奉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户部尚书王佐等六十五名勋贵重臣同样命丧土木堡。

邝埜等一干大臣辅政能力显然有限,且多畏惧王振的淫威,但无疑都豁出性命陪着朱祁镇走了这一遭,也算是为大明朝尽忠了。

△明代官员画像

02 阉宦

土木之变,必然绕不开一个人:太监王振。

王振能够名列明代三大阉宦之一(其余两个为刘瑾和魏忠贤),其滔天的权势并非一朝一夕所得,完全是自永乐开始,历代皇帝亲手为子孙埋下的祸根。

自打进宫后,王振就先后得到太宗、仁宗、宣宗的悉心栽培,重点提拔。到宣宗时,王振已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拿到了批红的权柄。宣宗甚至委以王振侍奉太子讲读的重任,临终更是将年幼的朱祁镇托付于他。因此,朱祁镇从小就信任王振,平时称呼其为“先生”,从不直呼其名。

朱祁镇即位之初,朝局有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操盘,王振自然不敢越雷池一步,还时常劝导皇帝、革除后宫陋习。但等这几人退出政治舞台后,王振从此便一人独大。

权力容易使人迷失,王振也不例外,最终逐渐发展成为专宠擅权的巨宦。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当接到瓦剌入侵的军报后,王振认为,自己名留青史的机会来了。

于是,他竭力游说皇帝御驾亲征,一举荡平瓦剌。正因有了王振的支持,朱祁镇的心思也开始活泛起来,遂不顾朝臣劝谏,毅然亲征瓦剌。

二十二岁的朱祁镇果断任命不通兵事的王振为前敌总指挥,令其全权负责北征大军的一切军事指挥工作。

好家伙,一个是真敢用,另一个是真敢接。

就这样,王振只给了全军两天的准备时间,便仓促领着朱祁镇踏上征途,就此开始了自己一系列的谜之操作。

七月二十八日,大军抵达阳和城附近。不久前,明朝边军惨败于此,遗尸无数,京营的少爷兵哪见过如此惨状,顿时心胆俱寒,未战先怯。

朱祁镇也不禁犯起了嘀咕,便征询王先生的看法。这一路上,群臣劝了多少次,王振就拒了多少次,这时候再撤退,岂不是打自己的脸?在王先生的一番安抚后,皇帝下令大军继续前行。

八月初二,大军进驻大同镇,镇守太监郭敬是王振的心腹,自然没有隐瞒的道理,便将各路兵马惨败的消息和盘托出。王振一听,吓得小心脏扑通直跳,也顾不得什么面子不面子了,慌忙与朱祁镇商定,明日班师回朝。

八月初三,全军按计划从紫荆关撤往北京。王振一边行军,一边拿出地图查看,又不乐意了。

原来,这条回师线路途经王振的老家蔚州,王振一思忖,这样走过去,老家田地里的庄稼怕是免不了被这些丘八们给祸祸咯。

那可不成,都给我改道绕行!

王振发话,没人敢说个不字。于是,大军折返,改道从宣府回京。然而,明军宝贵的逃命时间也就这样一点点悄然流逝。

八月十三日,瓦剌骑兵追至,明军且战且逃,奉命阻击的多支部队尽数覆没。

八月十四日,大军行至土木堡,距怀来城仅二十余里。此时,诸将均提议入城驻扎,可借城墙防御。这本是合情合理的提议,但王振的幺蛾子又来了。随军的上千辆辎重大车还没赶上来,那可都是朱祁镇的学费呀,不行,必须等。无奈之下,全军只得在土木堡就地扎营。

当天,紧追不舍的瓦剌军再一次围了上来,并切断了明军水源,将士因此惶惶不可终日。随后,瓦剌诈退,派人前来议和,王振遂大松一口气,第二天便又下令全军往河道迁移。

而就在明军移营之际,狡诈的瓦剌军突然全线出击,明军猝不及防,顿时军心大乱,随即彻底崩溃。

当愤怒的樊忠抡起金瓜锤砸向王振时,不知道王先生是否也在后悔:不作不死,没有那金刚钻,自己干嘛非要拦这瓷器活呦!

△王振画像

03 皇帝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北京紫禁城。

当吃完王先生绘声绘色画出来的大饼后,朱祁镇的脑海中已经勾勒出自己率军大破瓦剌、怒斩敌酋的壮丽画面,不由得为之兴奋不已。

太宗朱棣五次北逐蒙古于漠北,而自己的父皇朱瞻基有样学样,同样三次亲率大军巡边,大败兀良哈。

因此,在朱祁镇看来,自己亲征瓦剌无非是沿着父辈的脚步再走一遭,凭什么父皇可以做,轮到我时群臣就絮絮叨叨。不过,还好有王先生的支持和鼓励,得一知己,此生足矣!

但是,朱祁镇从未思考过,即位以来,自己一味宠信阉宦、荒废朝政,又岂能与父辈相提并论。尤其是正统朝武备之颓靡,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来看一下土木堡当日的战况:八月十五日,当瓦剌骑兵从四面八方包围土木堡时,二十万明军居然少有人敢拿起兵器与之战斗,将士们纷纷脱掉甲胄,要么四散奔逃,要么引颈就戮,一场大战竟成了瓦剌人单方面的屠杀。

此一战,明军死伤超过十万,其中死者多达三万,且多半是被敌兵或己方人马踩踏而死。套用楚云飞的那句话:“就算是二十万头猪,瓦剌人抓三天也抓不完!”

战后,明使杨善出使瓦剌,志得意满的瓦剌人不忘讥讽道:“当日土木堡之围,你们明军见了我们,为何纷纷脱掉衣甲逃跑呀?”随后哈哈大笑。

而这一年,距宣宗最后一次巡边,才过了十五年。

这一切,王振固然罪责难逃,但作为皇帝的朱祁镇无疑才是土木之变的罪魁祸首。

景泰元年,明廷派礼部右侍郎李实等人出使瓦剌,李实也见到了已留学半年有余的太上皇朱祁镇。李实不免埋怨道:“陛下昔日为何要如此宠信王振这个宦官,以致今日沦落至此?”朱祁镇内心委屈巴巴,哀叹道:“我也明白了。出事前,谁都不曾和我说过,现在都来怪我,我也是追悔莫及啊。”

然而,朱祁镇真的怨恨王振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七年后,成功复辟的朱祁镇便迫不及待地放归了此前遭到流放的王振家人。而后,他又先后为王振赐葬祭、建祠,并立“旌忠”碑于祠前。

或许,朱祁镇心里清楚,忠心耿耿的王先生为自己背负了太多太多......

△土木堡之战示意图

04 替身

最后,来聊一位鲜为人知的小人物吧。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日,土木堡战场。

此时的明军大营已是一片混乱,瓦剌的号角声宛如来自地狱的哀嚎,明军闻之心胆俱裂。

到处都是四散奔逃的人群和马匹,而成群结队的瓦剌骑兵正从四面八方冲杀而来,将抱头鼠窜的明军将士悉数砍杀,顷刻间,战场已是尸横遍野。

瓦剌兵锋已逐渐抵近大明皇帝,在朱祁镇的四周,尸体慢慢堆叠起来,歇斯底里的惨叫声响成一片。

也总有少数亲随仍在拼死抵抗,誓死拱卫他们的皇帝,时年二十四岁的四川道监察御史申祐便是其中一个。

贵州小伙申祐少年时便能驱虎救父,此时一样无惧敌兵。恶战中,申祐的血都溅在了朱祁镇的衣袍之上,可见情况已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几次三番突围失败后,朱祁镇清楚败局已定,但他也是要面子的,自己这个大明天子万万不能被俘受辱。情急之下,他脑洞大开,想到了一个法子:找个替身假扮自己,引开瓦剌军。

最终,经朱祁镇亲自遴选,与他身材容貌最为相似的申祐被钦点为替身人选,光荣地接下了这一使命。

然而,事实证明朱祁镇的法子毫无作用。申祐乘皇帝车驾佯装突围,终被瓦剌骑兵追击所杀,而朱祁镇也终究没能逃过留学瓦剌的宿命。

朱祁钰即位后,对此役殉国的群臣均有追封,当然也包括申祐。申祐及其父均被追赠为文林郎,其母和妻也被封为孺人。

又过了七年,朱祁镇成功复辟,自然免不了推翻弟弟的抚恤政策,对土木之役的蒙难群臣重新追封一番。

或许是羞于提及自己当年临危自乱、贪生怕死的可耻行径,在朱祁镇的那份冗长追封名单中,独独没有那个甘当皇帝替身的忠勇青年。并且,朱祁镇还不忘将申祐的这段事迹从史料中彻底抹去。

自古君王皆无情,概莫如是……

△明英宗朱祁镇

END

3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