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最后日子:猜忌好杀,用帝王权谋为太子布局,遗言用心极深

朋晟聊历史 2023-06-11 22:38:00

远征高句丽,没能延续唐太宗李世民的军事神话。

此次远征,不仅削弱了他的帝王自信,而且严重伤害了他的身体。

贞观十九年(645年)九月十八日,因为天气渐凉,军粮即将告罄,唐太宗李世民无奈,只好被迫下令班师。

万般失意之下,李世民懊悔地对左右说:“假如魏徵还活着,他一定不会让朕出征。”国有难而思忠臣良将,李世民立即派人连夜启程赶回长安,以猪羊祭祀魏徵,并重新树起那块两年前被自己砸坏的石碑。

十二月初七,李世民带上太子李治,从定州返回长安。因为连日征战,征途劳累,内心郁闷,在班师途中,李世民忽患重病,背上长了凶险至极的痈疮。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从此一代雄主的脸孔上凝出了再也无法消除的阴沉。

在这一时刻,仁孝是最高明的智慧,十七岁的太子李治或是天性使然,或是得到了高人的指点,在归途中,他虔诚地跪在李世民的面前,竟用嘴帮父皇吸出疮脓。

李治此举,让李世民深为感动,群臣也集体盛赞:“太子仁孝!”从此,李治的储君之位坚若磐石,先前尚有一些竞争力的吴王李恪只能哀叹一声,彻底退出竞争。

然而,伴君如伴虎,伴病君比伴虎更甚,尤其对那些具有争议的重臣而言,君王病重这一关并不好过。

首当其冲的是在贞观朝红得发紫且长盛不衰的刘洎(ji)。

刘洎原本是萧铣的部下,时任萧铣的黄门侍郎,萧铣在败亡之前委派他到岭南一带收服一些城池。刘洎不辱使命,颇具才干,经他耍弄袖中乾坤,百般努力,最终岭南一带竟有五十多座城池愿意听命于萧铣。

令刘洎没想到的是,自己大功告成还没来得及向萧铣汇报,萧铣就被李孝恭和李靖的大军灭了。

风云变幻之际,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一门事关生死、前程的必修课。

很快,刘洎便调整姿态,改换门庭,带着五十多座城池投靠了大唐李渊,从此由萧铣的黄门侍郎摇身一变成南康州都督府长史。

刘洎这个人,最为出众的能力是具雄辞,善进谏。

这一点,颇对明君圣主李世民的胃口,因此在贞观朝,他是一路高歌猛进。贞观十九年,李世民远征高句丽,刘洎辅佐皇太子于定州,仍兼左庶子、检校户部尚书,总管吏、礼、户部三尚书事。

也许是太受器重的缘故,也许是久居高位养成了自负傲慢、独断专行的毛病而不自知,贞观十九年,本是一个极其敏感的时刻,刘洎若有一流的政治智慧与自觉,他当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养成了内敛自谦,谨言谨行的政治修为。

遗憾的是,庙堂之上,多事之秋,他却当仁不让,高调强硬,自我感觉好过了头。

贞观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李世民在出征之前,特意对坐镇定州,辅佐太子的刘洎交代一番,“我今远征,使卿辅翼太子,社稷安危之机,所寄尤重,卿宜深识我意。”

在李世民的帝王话术中,这本是一半勉励,一半鞭策,还有一点客套。

哪知道刘洎接过此话,拍着胸脯,咄咄逼人地说道,“请陛下放心,要是有大臣胡作非为,我一定立即诛杀他!”

李世民听到这话,心中一惊,今日定州还有高士廉,还有太子在你之上,你尚且都能说出如此专断跋扈之言,假以他日,真给你生杀大权,那你岂不是要翻上天去,无人能治。

这是原形毕露之词。

此人绝非庙堂重器。

幸运的是,远征之初的李世民尚没有经历挫败,还没有因重病自觉时日不多,因此对待刘洎,他的心态并不阴沉,依旧是明君之姿。

李世民对刘洎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卿行疏而太健,恐以此取败,深宜戒慎,以保终吉。”

从事后看,李世民的这次善意的敲打,没能叫刘洎彻底惊醒,于是乎,当李世民病重,猜忌之心越来越重时,刘洎不经意之间,便为自己召来了杀身之祸。

在李世民患病的某一天,刘洎前往行宫拜见,君臣交谈一番之后,刘洎辞别出宫。

出宫之后,刘洎遇到了几位同僚,询问李世民病情。这个时候,刘洎本该谨言不语,以免授人以柄,可是刘洎却依旧大大咧咧,毫不在意,随口就吐出了大实话,“疾势如此,圣躬可忧!”意思是说,陛下病得很重,看着很让人担心啊!

一向与刘洎政见不合,有诸多矛盾的褚遂良听到这话,认为机会来了。他以密告的姿态揭发刘洎,“刘洎此前经常宣扬只要有他在,朝廷大事不足忧虑,他将效仿伊尹、霍光来辅佐太子,诛杀不言听计从的大臣。现在他又四处宣扬陛下病势沉重,不禁让人对其用意感到疑惑不已。”

病重之际,李世民实际上已悄然为身后布局,鉴于太子仁厚,非杀伐果断的雄主,他要留下最稳健、最安全、最忠诚的辅佐之臣,至于那些有争议、藏隐患、不够老实,不够贤明的臣下,宁可错杀,不可留下。

正是在这样阴森猜忌的帝王心理下,李世民听信了褚遂良的说法,又或者说,李世民早起杀心,褚遂良不过是递刀者。

颇具意味的是,当李世民决定诛杀刘洎的时候,他依旧不忘摆弄明君姿态。他先是应刘洎要求召来马周对质。一种说法是马周证明刘洎没有说过那种妄自尊大的话,一种说法是马周保持了沉默。然而,无论马周态度如何,对质都不过是一个过场,因为李世民亲耳听过刘洎那句狂言:“愿陛下无忧,大臣有愆失者,臣谨即行诛!”就足够了。

贞观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刘洎伏诛,临行前他向监刑官讨要纸笔,想要给李世民写最后一道奏疏,监刑官没有理睬,拒绝了贞观朝的昔日红人。

李世民得知此事,盛怒之下将监刑官投入大牢。

这又是帝王的表演。

贞观二十年三月初七,经过长途跋涉,李世民终于回到京城。

因为身体每况愈下,猜忌心理更重,回到京城不久,李世民又诛杀了另一重臣,刑部尚书张亮。

李亮本是隋朝末年李密的部下,后经房玄龄和李世勣推荐,被李世民任命为秦王府车骑将军。

武德七年,李亮被李世民派往洛阳,交通联络各路英雄豪杰,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可是好景不长,在洛阳左右逢源的张亮很快被齐王李元吉诬告下狱,罪名是图谋不轨。

在狱中,李亮面对酷刑逼供,坚决不吐一字。

此等壮举,赢得了李世民的绝对信任。

经李世民营救,李亮脱狱之后,开始受到重用。在贞观朝,此人颇具能臣之资,断案如神,扶危济贫,打击地方豪强,口碑甚佳。

但李亮也有明显的缺点。

其一是纵容荡妇妻子李氏;其二是好结交左道人士,常做非常之想。

贞观十七年,李亮因为告密侯君集即将谋反,受到李世民再次重用,从洛州都督升任刑部尚书,并且得到了画像凌烟阁的无上荣光。

贞观二十年三月,正当李世民用阴沉的目光扫视朝堂重臣的时候,一个名叫常德玄的陕州人突然冒出来检举揭发:张亮蓄意谋反,其府中私自豢养了五百义子作为死士。

李世民没有立即表态,于是检举揭发被立即扩大化。

有人揭发,李亮曾秘密结交旁门左道,不法巫师,一个叫程公颖,一个公孙常。

据说在相州时,张亮与程公颖曾有一次对话——

张亮说:“相州这个地方地势非常好,有人说,不出数年,将有王者从这里崛起,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程公颖回应道:“卧似龙形,必当大贵。”

另有一次,张亮与公孙亮密谈,内容更显不臣之心。

张亮说:“我曾经听闻图谶上有一说法,‘有弓长之君当别都’,虽然有这样的说法,我实际是不想听到的!”

公孙常回应道:“名应图录,大吉!”

李世民命令马周严审张亮,程公颖和公孙常供认不讳,张亮却态度决绝,坚决否认:“此二人畏死见诬耳!”

张亮因为荡妇妻子李氏的影响,在朝中人缘很差,见太宗有意办他,满朝文武无一人站出来为他说话,只有将作少监李道裕觉得有失公道,站出来很坚决地说了一句:“反形未具,即为无罪!”

听到这话,李世民亲自下场定调。

他愤愤地说:“亮有义儿五百,蓄养此辈,将何为也?正欲发耳。”

此话一出,贞观二十年三月二十七日,郧国公、刑部尚书张亮被绑缚长安西市,斩首示众。

有意思的是一年后,刑部侍郎出缺,吏部考察了多位人选都不合适,这时候李世民忽然站出来说话了:“不用找了,这个人我已经找到了,将作少监李道裕。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此言当矣。虽不即从,至今追悔。”

猜忌杀人,内心却又不愿黑暗到底,心底最深处,始终还保留着明君的余辉,李世民在最后的日子里,很残酷,也很真实。

在这时期,李世民还被再次出现的奇异天文现象:太白昼见,以及唐三世之后“女主昌”的可怕预言所深深地困扰。为此,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李世民以荒诞的理由诛杀了华州刺史李君羡,理由是:李君羡,曾经是武连郡公,左武卫将军,玄武门守将,小名叫作武娘子。

雄主即崩,群星也都跟着陨落。

这是一个时代结束的标志。

也是李世民挥之不去的内心伤痛。

从贞观十九年到贞观二十二年,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在他身边竟有五位重臣先后去世,他们分别是岑文本、高士廉、马周、萧瑀还有房玄龄。

尤其是马周之死,体现了贞观朝名臣侍君的最高水平,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世民深邃威严的帝王神情。

马周是盛年病逝。

死前,马周将自己此生的进谏奏疏全部亲手烧毁,他一边烧一边挣扎着说:“管仲、晏英为了追求身后之名,不惜把君主的过错展现在天下人面前,我不能仿效他们。”

马周的这一举动,与当初的魏徵有着天壤之别,李世民十分欣慰,因而让马周在死后极尽哀荣。

曾几何时,李世民曾对秦皇汉武迷信神仙之术发出耻笑。他说:“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爱好,为方士所诈,乃遣童男童女数千人,随其入海求神仙······汉武帝为求神仙,乃将女嫁道术之人,事既无验,便行诛戮。据此二事,神仙不烦妄求也。”

然而,等到重病缠身,精神每况愈下,在乞求长生的心理作用下,李世民开始疯狂服食丹药。

终于,在最后的日子他活成自己曾经讥笑的对象。

落到凡尘,君王都是人。

生老病死,无一不是可怜妄人。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的身体遭丹药毒害,病势更重。

三月十七日,李世民拖着病体前往显道门,宣布大赦天下,此举既是为了显示的仁德,也是为了向上天乞求延年益寿。

四月一日,夏日来临,一向怕热的李世民再次前往翠微宫,他知道,托孤的时刻到了。

此时的大唐,能用来托孤的文臣,只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

武将,名义上虽有三个,李世勣、李道宗和薛万彻三人,但李道宗是李世民堂兄,属李唐皇室,身份敏感,不能尽信;薛万彻曾经是李建成的部下,且脾气暴躁,有跋扈之势力,也不敢重托,因此武将之中可托孤者只有李世勣一人。

可是李世勣真的忠诚可靠吗?

为了考验李世勣,为李治能够很好地驾驭此人,李世民在生命最后时刻,为后世贡献了最为精妙的一次帝王权术。

五月十五日,李世民突然下诏,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出任叠州都督,即日启程!

诏书没有言明,李世勣何以遭贬。令朝堂上下侧目,李世民欣慰的是,李世勣接到诏书,没作任何停留,连家也没有回,转身就踏上了前往叠州的贬途,以至于家人等他回来吃饭,等了半天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人已经走了,去叠州了,什么时候回来,也没有讲,一切等朝廷消息。

就在李世勣无怨无悔前往叠州的途中,李世民对即将接班的太子李治说了这么一番话:“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

李世民告诉李治,现在我帮你考验李世勣,如果他犹豫徘徊,我会立即杀掉这个隐患,如果他忠诚可靠,那我就做恶人贬他,等我死了,你再大力提拔他,让他感念你的恩情,终身为你效命。

这一帝王心机,让人不寒而栗,却又感慨万千。

做完这一切,五月二十四日,李世民自觉大限将至,召见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来到后,李世民用自己的手抚摸长孙无忌的脸颊。长孙无忌泪如雨下,李世民也哽咽无言,那一刻,不是君臣最后相见,而是一对老友知己作最后的告别。

两天后,李世民召见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做最后的托孤。

李世民先是哀伤地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说:“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

说完,李世民又转头对太子李治说:“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

最后,李世民又用心极深地对褚遂良说:“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李世民将托孤的关键落到长孙无忌身上,既高明又藏着帝王的深邃,尤其是最后的遗言,看似是对褚遂良的托付,其实也是对长孙无忌的忠告。

当你尽力辅佐太子时,要学会问心无愧。

当你权势日隆之时,要学会急流勇退。

否则,你完不成托孤使命。

成不了千古名臣。

交代完这些,唐太宗李世民于当天驾崩在翠微宫含风殿,享年只有五十二岁。

2 阅读: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