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失败的真正原因

追星逐日 2023-12-19 11:04:02

斯大林格勒位于察里津河、伏尔加河交汇处的一个冲积岛上,最初名为察里津。1589年建城,17世纪初,一场大火后,察里津被毁,1615年,察里津城在伏尔加河右岸重建。19世纪后期,察里津成为俄罗斯在南方重要的工业和商贸中心。苏俄内战时期,斯大林指挥察里津战役,并击溃哥萨克白军。1925年,察里津改名为斯大林格勒。1961年,赫鲁晓夫将其改名为伏尔加格勒。

斯大林格勒有铁路枢纽和伏尔加河港口,北高加索的粮食、巴库的石油、中亚的棉花,都可能需要经过斯大林格勒运送到苏联的中心地区。这里既是苏联的重工业中心,还是粮食、石油和煤炭的主要产区,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1942年的苏德战役,德军的作战重点定在南线,计划是东进然后南下,占领整个高加索,以获取该地区石油资源(以及为掩护南下部队侧后,向东攻占斯大林格勒)。为此除了在北线进行一个小型局部进攻,中线北线皆取守势,以集中力量于南线。关于南俄作战的计划和实施暂且不论,仅凭德方该年战役的基本构想,就是存在大问题的。

因为经过41年的战役,苏军主力此时是位于中线,准备应对莫斯科方向的威胁,对此德方亦知。则德军的南线作战即令完全成功(消灭了该线之敌,占领了高加索),也无法威胁到苏军主力,反而是将自身主力背对敌人,远置于危险且孤立无用的方向(南下高加索的部队含第一和第四两个装甲集团军,第四装甲集团军先南下,后来才北返去支援斯大林格勒方向)。

也许会有人说这是“避实击虚”,但避实击虚可不是这个避法。简言之,我正对敌实,我奇击敌虚,由虚入手而消灭敌人,而不是避开对方主力去占地。即令非要说是避实击虚,那也必须是“我奇”先击破“敌虚”,而不能让“敌实”先击破“我正”。像德军这种避法,以自身主力背对敌人主力,实是古今罕见。从德方(希特勒)立场上说,自然是想迅速占领高加索,然后回调主力,与敌周旋。但这不免过于轻敌和冒险。

因为只要对方不是太蠢或太弱,则对于你要占领的要地,即便没能及时保卫之,也会反攻夺取之。而保卫或夺取的手段,最简单而有效的就是:瞄准你态势上的弱点,找你主力的麻烦,你的主力被歼灭了或是撤退了,我方自然就实现了目的。而试想两军相争,危机四伏,一方寻瑕抵隙,找对方主力的麻烦,另一方则不理会对方主力,去忙些占地的次要之务,结果必然是陷于态势上的被动。

后来的战事发展也正是如此,苏军反攻夺回了斯大林格勒,而及时保卫了高加索。德军是7月初展开攻势,月底之前南方集团军群已分成AB两个集团军群,前者南下高加索(十七集团军和第一第四两个装甲集团军),后者东进斯大林格勒(主要为第六集团军,另有第二集团军和仆从国部队)。苏军至迟到这时已判明对手是以南线为重点,则其主力自然会陆续南调,筹备反攻。

到得11月份准备充足后,一举在斯大林格勒包围了德军第六集团军(突破其两侧的德国仆从国部队而得手,这才是“避实击虚”),并且一旦将其歼灭后,由此而直趋罗斯托夫并攻占封锁之,则德军已深入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亦将危殆。虽然苏军没能实现于此,德军勉强撤出了高加索的部队,但其最终不仅劳而无功,还损失了一个精锐集团军,吃了个大亏。

而德方的失败究其主因,便在于整个战役计划存在根本弱点,即着眼于占地而不是消灭敌人。所谓占地,从攻方立场说,在没有消灭敌人的前提下,只可作为一种手段(围点打援,调动敌人,便于消灭,42年德军也可一试),而绝不能作为目的,否则便是本末倒置,吃亏是难免的。南线作战本身的计划和实施不佳,其实也是由这样的根本弱点所派生。

这里还可顺便说一句,第六集团军被围后,最为纠结痛苦的不是希特勒或保卢斯,而是曼施坦因,既要救援第六集团军脱险,又要保证A集团军群安全撤回,这种完全对立的矛盾是最令人头疼的(第六集团军要脱险只有突围,就算成功,释放出大量苏军兵力,德军整个南线都可能崩溃),估计那段时间曼施坦因头发都愁白了。

至于传说的希特勒由于受戈林影响而不让突围(戈林保证空投补给),其实不过是后来那么一说,希特勒和戈林真要是蠢到这个地步,那也不会当权了,两人是背锅背惯了。简言之,弃小保大,无奈而已。而这种心理还不能明说,否则保卢斯和被围士兵会怎么想怎么做,更会影响全军士气。希特勒和戈林明知背锅但是背得心甘情愿,至少表了姿态,元首从不放弃任何陷于困境的士兵。可能戈林会有怨言,希特勒没什么可说的。

所以,这就是搞错了思考作战的出发点所带来的后果,头没起好,救火的人也无从着手,除了损失一个精锐集团军,还损失了那么多空军力量。希特勒设想获得高加索油田,可以破坏对方战争经济,而保障己方战争经济,实在是头脑过于简单了,或者说是一厢情愿,当局者迷,以至违背了基础性的军事原则。

当然,根源上的原因是军事素养不够,打仗这个东西,无非是在“知”的基础上作决断(知彼知己,知天知地),但由于不可能尽知详知,所以任何决断都(只)看利益风险比。而利益风险比的评判,则只取决于军事素养一个因素。希特勒的计划,利益或许很大,但风险更大得多,利益风险比不够看,这就暴露了其军事素养的严重欠缺,再加上刚愎自用和独断专行,以及德国那些高级将参水平也确实有限(有时还不如希特勒),第三帝国最终失败,实在不是偶然。如果提高到民族性的层次来说,那可能就是德国人脑子比较直吧。当然从另一面来说这也是优点,严谨负责,执行力强,希特勒本人也是这样。这也是德军在西方军队中最能打仗的主要原因。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