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一世”的侯耀华,也走到了今天,侯宝林当年的告诫一语成谶

璞玉谈娱乐新闻 2024-11-20 10:04:42

你还记得《编辑部的故事》里春风得意的侯耀华吗?

岁月如梭,转眼已是2024年,一张生日宴会的照片让人感慨万分。77岁的侯耀华端坐在宴会的正中央,周围环绕的全是陌生的面孔,没有一个是大众熟知的圈内人士。

侯耀华是佛教弟子还是文艺工作者?

那个时候,"流量"并不值钱,侯耀华甚至可以以30万的出场费参加活动。然而,如今的他身价大幅度下降,甚至在小县城的婚礼主持,出场费也只有5万块。

这句话说得倒是轻巧,但谁不知道这是在为自己找台阶下呢?毕竟,从豪华酒店的宴会厅到乡村简陋的婚礼现场,这段距离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不同,更是身份和地位的差距。

说起来实在是让人感到惋惜,作为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儿子,侯耀华本该有个充实而体面的晚年。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他在娱乐圈的地位已接近”摇摇欲坠”,人际交往资源几乎枯竭。

那些曾经给过他很大尊重的商家,现在连给他发个代言邀请的意愿都没有了。

有人认为,是时代将侯耀华抛弃了。可是,仔细想来,真的如此吗?

他的父亲侯宝林多年前就送给他十六个字,意在提醒他在艺术上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不要过于贪心,要时刻铭记最初的艺术追求和心意。

曾经傲气冲天的侯耀华今天却无人问津,那些过往的风光日子仿佛还在昨天。

这些年来,从家族遗产纠纷、虚假广告代言到专收美女徒弟,再到暧昧关系的传闻,他哪一件事情不是自己亲手造成的?回想起父亲当年的告诫,才发现他早已看穿了这一切。

这令人不禁要问:如果当初侯耀华能多听听他父亲的话,哪怕一句,他今天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是截然不同的面貌呢?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是常言,侯耀华却不能坚守父亲的艺术根基,他在名利场中迷失了自己。

看着那张生日宴会的照片,再回想起侯宝林先生的教诲,不得不说,这一切都是注定的劫难。

一个不懂得守住本心的人,终将被时代无情地抛弃。这,或许就是侯耀华最大的人生遗憾了。

提到侯耀华对金钱的执着,就不得不提到2007年那个令人心寒的遗产风波。

那一年,他的弟弟、著名相声艺术家侯耀文因心梗突然离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哥哥应该顾全大局,给弟弟的妻女一个温暖的港湾。

而侯耀华的行为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让人大跌眼镜。

在弟媳和侄女沉浸在悲痛中的时候,侯耀华带着一群人闯入了弟弟的别墅。他几乎将所有的物品,无论是珍贵的名家字画还是普通的冰箱电视,都抢劫一空。

他这个人怎么看都不像哥哥,简直是个趁火打劫的外人。

最讽刺的是,他居然打着“为了防止房子被贷款抵押”的旗号,说要“替弟弟保管”。结果呢?留下给弟媳和侄女的,竟然只是一栋还背着贷款的空房子。

这种操作简直就是"雪上加霜",都不能准确表达其恶劣程度。

等侄女侯瓒知道后,当场傻眼了:没想到自己的亲叔叔能做出这种事来。无奈之下,她只能和妹妹联手将侯耀华告上法庭。

这一关注事实的揭露行为彻底暴露了侯耀华的真实面目。

这件事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最后还是郭德纲出面调解才算告一段落。但侯耀华的名声,也因此变得臭不可闻。

然而,他似乎并不在意这些。在他眼里,只有能赚钱,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

他曾有过一次代言某品牌产品的经历。明知道这款产品不达标,可还是因为广告费用高而答应了。最后,他因代言的产品质量问题被中国广告协会点名批评。

更离谱的是,在央视《经济半小时》的采访中,侯耀华没有表达出认错的意思,反而辩解道:"全世界的广告都是夸张的,没错"。

甚至还试图将责任推给消费者,指责他们太容易轻信广告。

这话一出,观众气得不行。

有人说侯耀华这是"一切向钱看",但我觉得这都是轻描淡写。他这根本就是"向钱跪"!

这是他这些年做过的事情:

他竟然抢夺弟弟的遗产,完全不顾亲情。

代言假广告,违背良心。

他们只要能收徒弟,就算是让他们付出再多,也在所不惜,无论事情的对错,都不会去追究。

说他是"为富不仁"都是给他面子,实际上他是"为利忘义",道德败坏!

如今的侯耀华虽然腰缠万贯,但是他在圈内的口碑已经跌落到了谷底。曾经趋之若鹜的商家,如今见到他都绕道走。

侯耀华是一个很好的实例:钱可以使人变得富有,但也可能变得丑陋。这让人不禁感慨,钱的巨大影响力。

他一次次的贪婪,亲手毁掉了父亲给他留下的艺术家风骨。如此代价,真的值得吗?

关于侯耀华在"德艺双失"方面的评价,尤其让人感慨的无疑是他与郭德纲这对师徒关系的最终决裂。

要知道,郭德纲可是侯耀文的得意门生。当年他在全国相声大会上拿到亚军时,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人。正是侯耀文在台下看中他,主动要收他为徒。

郭德纲一直都深深地感激这份提携之恩。

可侯耀华呢?在弟弟遗产的事情上,郭德纲为了化解矛盾,不惜自掏腰包买下那栋房子给侯耀文的妻女。这份情意,在外人看来都觉得很暖心,但侯耀华却觉得很没有面子。

不仅气性大,更让人气愤的是他的行为,有点像"小人之心"。为了恶心郭德纲,他竟然收了个何云伟,这个背叛郭德纲的徒子徒孙。

这件事和他后期的所作所为相比,其实不算什么。

要说最让人惊愕的,还得是他那些"女徒弟"的风波。

众所周知,相声界收徒是很正常的事。然而侯耀华这收徒的标准却让人感到不合适:他只收漂亮的女孩子为徒。

就拿他的女徒弟安娜金来说吧,她天天在微博上晒师父送的礼物,搞得跟"师门情深"似的。然而,当网友揭穿她晒的名牌包是假货后,她就立刻销声匿迹了。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暧昧的传闻,比如:他带女徒弟去买名牌包,亲密举动让人浮想联翩。

更为离谱的是,他在参加活动时竟趁机向主办方提出这样的要求:只要美女。都什么年代了,竟然还在玩这种把戏?

你说他是艺术家,但这可不像艺术家所为,你说他是在教徒弟,但这也并非师父该有的教导方式。

回顾一下他爹侯宝林教给他的那些规矩:

要注意艺术道德的遵守,重视艺术的传承。

要脚踏实地,不慕虚荣。

要明白分寸和进退的重要性。

然而侯耀华却视若无睹,全然不在乎这些。

他现在已经失去了"德","艺"也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对于年轻的观众来说,可能已经忘记了他曾经饰演过的角色。

这不禁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那个曾经志向高远的侯耀华,是如何变得像今天这样不起眼的?

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不守本分的艺术家注定无法走远。

这或许是他最大的悲哀了吧!出身相声世家的他,竟堕落成了众人指点的对象。这代价,实在是太沉重了。

他是骇人听闻的一件事,那就是在侯耀华成名之前,他在工厂里老实巴交地做了整整14年的工人。

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儿子,这样的人生轨迹似乎让人意外,但这都是侯宝林的安排。他认为相声这行太过辛苦,不愿意让孩子们承受这个压力。

最初,侯耀华对相声并无兴趣,而是在工厂里过着平淡的生活。尽管日子过得安稳,但却缺少了一些人生的滋味。

弟弟侯耀文身上出现了转机。这小子并没有像他哥那样老实,而是偷偷地取了一个艺名叫“小阿弟”,并背着他的父亲在外面说相声。

没想到他竟然真的成功了,连大相声演员侯宝林最后也不得不默认了这个事实。

侯耀华被刺激到了。

同样是侯宝林的儿子,为什么弟弟在舞台上光鲜亮丽,而自己却在工厂里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呢?这种心理落差让他感到像吃了黄连一样痛苦。

于是,侯耀华开始偷偷地琢磨相声,经常在空闲时间创作一些相声的段子。他还亲自创作了一个段子叫《江青献丑记》,并邀请了王京晨一起搭档表演。

好遗憾哦,在工厂待久了,人就很容易害怕上台表演。演出的第一次,我紧张得说不出话,搞得这场表演的效果不太好。

然而这次失败并没有降低他的欲望,眼见弟弟侯耀文的名气日益增长,他想成功的心也愈发难以抑制。

准备充分的人总能抓住机会。在他36岁那年,《寻访画儿寒》剧组主动找上了门,邀请他出演一个配角。

就这样,他终于进入演艺圈。但真正让他一炮而红的,是1991年的《编辑部的故事》。这部剧不仅让他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父亲的肯定。

侯耀华特意把录像带给住院的侯宝林看,老爷子看完后,说了句:“行,饿不死了!”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在开玩笑,但对于一个严厉的父亲来说,能够给出这样的评价,已经是很高的赞扬了。

可惜的是,侯耀华并未能在这条路上坚定前行,他似乎已忘记了他是如何从工厂中走进这个演艺世界的,忘了那份执着追求的演艺事业,以及他父亲的谆谆教诲。

在14年的工厂生活中,他学会了忍耐,却没有学会知足。这大概就是他后来在名利场中迷失自我的原因。

你说,如果当年他在工厂里多待几年,或者专心搞艺术,会不会后来就没有那么多纷纷扰扰了呢?

这可能是命运最令人啼笑皆非的讽刺:有些人看似走了捷径,实际却是在绕弯路。

侯耀华一生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而让人倍感唏嘘的不仅是他自身的经历,还有父亲侯宝林曾对他说过的十六字箴言。

当时,侯宝林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说:在艺术领域里,一定要给自己留有余地,即使少得到了一点好处,也不能忘记自己的初衷。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留有余地",其本质就是“做人要懂得适可而止”。

现在的侯耀华,如果说他有德,那么那些争议事件是他德行的铁证;如果说他有艺,除了那些陈年旧事,他似乎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作品。

如今的他,在圈子里已经混不下去了,就连参加活动都要特意强调"要美女"。这哪里还有艺术家的影子?

你觉得他是不是特别后悔?如果他当初能好好听父亲的话,现在应该也过得相对会好些。

然而,人生没有后悔药可吃,侯宝林的那句话,如今看来,简直是一语成谶。

因此,有人总是在经历失去后才能懂得拥有的珍贵,可惜当侯耀华幡然醒悟时,一切都已经太迟。

曾经春风得意的侯耀华,如今只能在乡村婚礼上寻找存在感。

那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名人",现在已经无法接到像样的代言了。

这句老话不禁让人想到:

你并不是因为时代而被抛弃,而是因为你丢弃了初心。

这就是侯耀华最大的人生悲剧了。

一个不懂得珍惜父亲教诲的儿子,一个被名利迷了眼的艺术家,最终只能看着自己逐步陷入深渊,无法挽回。

说穿了,出名容易,保持名声难。

有些教训,不亲身经历的话,不可能真正学会。

可惜的是,当侯耀华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0 阅读:0

璞玉谈娱乐新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