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并没有因此而逃脱责任。在七国叛军步步紧逼的时候,刘启将削藩的责任全部推给了晁错,并以此为由将其腰斩。但七国叛军并没有因此而退兵,刘启后来也没有停止削藩。七国之乱历时三个月,最后名将周亚夫出马,迅速平定了叛乱。
那么,为什么汉景帝要把阳陵的帝陵陵冢放在陵区的正中呢?还要单独建一个小陵园呢?专家认为,这应该是体现了他要牢牢掌握中央皇权的政治意图。七国之乱最早起兵的吴国地处广陵,也就是现在扬州一带,胶西王在山东,当时作乱的七国位置相对于西汉政权所在的长安来说在东边。专家认为阳陵陵冢坐西朝东,意思就是要威慑东方。东方小国,必须向中央老老实实的俯首称臣。
在阳陵陵区,除了那些忠于汉室的名臣名将的陪葬墓,还有一些特殊的墓群吸引了人们的注意。这些墓群被称为丛葬坑,里面埋葬的是那些诸侯王的部分后世子孙。这些丛葬坑分布在阳陵陵区的东边,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陪葬区。
关于阳陵的朝向和陵冢的位置,有一个特别之处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专家们。在陵园的南北两边,专家们发现了两个丛葬坑区域。这些丛葬坑的分布非常奇怪,它们呈放射状分布,构成的射线多达81条。这种布局在之前的帝陵中从未出现过。那么,阳陵的丛葬坑为什么要这样布局呢?这里边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呢?
经过深入分析,专家们认为,这种布局可能是汉景帝精心设计的结果。陵冢的封土位于皇帝小陵园的正中,而皇帝小陵园又位于整个陵园的正中,这象征着大汉帝国以“我”为中心。而那81条射线状分布的丛葬坑,虽然大部分位于陵墓的南北两边,但它们的汇总方向却指向了陵冢这个中心。这种设计显示了汉景帝至死都想将中央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的决心。
当阳陵陵区被完整复原后,人们惊奇地发现,阳陵陵园的平面结构竟然与汉长安城的结构几乎一模一样。两者的城墙都是接近矩形的形状,而且刘启生前居住的未央宫和死后所葬的帝陵陵园都接近方形,四面都有墙,都各有一个门。更为巧合的是,刘启的皇后王治生前居住在长乐宫,长乐宫在未央宫东部偏北,她死后所葬的后陵陵园也在帝陵陵园的东部偏北,两者的摆放位置几乎相同。此外,礼制建筑和嫔妃陪葬墓的位置也与汉长安城的位置一一对应。这让人不禁疑问,汉景帝刘启建造阳陵时为何会如此煞费苦心呢?
专家们认为,刘启之所以这么做,很可能与他曾经遭遇的一次逼宫事件有关。在一次家庭聚会中,窦太后曾提议将梁王刘武立为皇太帝。这无疑给刘启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困扰。或许,建造阳陵时,刘启便下定决心以自己的方式向窦太后和世人表明自己的权威和坚定立场。他通过布局阳陵来强调自己的中心地位,并让人们明白,尽管面临压力和挑战,他仍将牢牢掌握权力,维护大汉帝国的统一与稳定。
皇太帝,这个概念究竟代表着什么?刘启死后的皇位继承人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这个决定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深意?窦太后提出这个建议,无疑是因为她对小儿子的深深喜爱。但更深层次的原因,也是因为刘启在选择继承人方面,确实存在问题。
刘启的妃嫔众多,儿子更是高达14个,然而却始终没有嫡子。也就是说,他的正宫皇后从未为他生下过儿子。面对母后的要求,刘启如何应对呢?他选择装醉,试图逃避这个话题。然而此时,窦太后的侄子窦婴站了出来,坚决认为将皇位传给弟弟的做法违背了人臣之礼和祖宗法度。最终,窦太后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