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文人相轻,虽同读圣贤之文,同在朝为官,然而文人相轻,自古便水火不容。在很多人的眼中,古代文人集团内部有的更多的是抱团取暖,然后排斥武人集团。
确实在古代的官僚集团之中,文人和武人一直都相互不对付,文臣认为他们是大老粗,只知道打打杀杀;
而武将同样看不起文臣,认为他们坐享其成,只知道动动嘴皮子,一个个手无缚鸡之力,却高居庙堂。然而自古文人相轻,文臣内部之间的斗争往往比我们看到的惨烈和多样。
似乎自先秦时期,文人之间虽为同窗,但是相互之间残害的例子却不计其数。如果说武人杀人需要刀枪剑戟,血流满地;那么文臣杀人,无异于口蜜腹剑,唇枪舌战之间,便能够将对方置于死地。
李斯和韩非同为荀子之弟子,二人学识渊博,时李斯在秦国为廷尉,地位崇高,已然有着腾飞之象。
而韩非作为韩国的贵族,此时面对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在韩国得不到重用,而秦国对韩国又是虎视眈眈。
韩非之后还被秦王政多次邀请到了秦国,二人相谈甚欢,甚至说有着要重用韩非的迹象。
其实李斯清楚,韩非的能力远在自己之上,如果他来到秦国,那么自己廷尉之中职能否保住都很难。
因此对于韩非即将被重用的消息也是非常不满,虽然说韩非因为弹劾姚贾被打入狱中,但是秦王并不想要杀他。
然而最终李斯还是选择将韩非杀死在狱中,以绝后患,可见在权力面前,师兄弟的情谊也无法抵挡权力的诱惑。
在这之后如果说读书人最为辉煌的阶段是什么时候呢,无异于是宋代,宋代的文学发展成就极高。而且宋代崇文抑武,对文人极为优待。
而且自宋太祖开始,便有着士大夫治国的制度。可以说在宋代官僚体系之中,文人所占据的比例是极高的,远远超过了其他的朝代,这是宋代的一个特色。
对于宋代的文人来说,他们在宋代的生活可谓是极其舒服的,因为宋代规定,刑不上士大夫,所以说即便犯下怎样的错误都不用承担死罪。而且宋代的文人工资高,生活好,但是这依旧无法改变文人相轻的局面。
例如王安石、苏轼、欧阳修、司马光这些在宋代文坛政坛上皆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依旧无法避免。其实王安石、苏轼等人之间的不对付,更多的时候是来自于其双方之间的理念冲突,而非是真的相互轻视。
例如苏轼和欧阳修、司马光等人便是坚定的守旧派,对于变革这种事情,其实一点都不感冒。
因此在面对王安石这种政治理念相悖的人的时候,双方之间难免会有着冲突。尤其是在王安石执政期间,贬谪苏轼,打压欧阳修等。在文学上,王安石是非常欣赏苏轼的,然而涉及到政治上的冲突,便会毫不留情。
明代第一首辅张居正,也无法避免这种事情,如果说明代那两位人完成了儒家之中三不朽,那么一定是王阳明和张居正。
王阳明虽然也为官,但是是一个更加纯粹的文人;而张居正则是一个叱咤朝堂上的文人。张居正的上位其实颇为不易,其中的种种斗争也是在所难免,作为万历的辅臣之一。
张居正并没有当时的高拱权力大,同样是辅政大臣,按理说,张居正不应该去扳倒高拱,但是张居正的权力欲望太大了。
如果不能够登顶人臣的权力顶峰,是不会罢休的,因此张居正也是联合太监冯保和太后,将高拱从第一首辅之位上排挤了下来。
如果说论文人为臣,张居正应该是做到的顶峰,但是张居正为人确实不太厚道,扳倒高拱的手段也并不光彩但是这也并不影响张居正的能力展现。就后人来看,张居正无疑是明代最具能力的首辅。
其实文人相轻的局面大多发生在权力斗争的情况下,当然有好也有坏,不过大多数人一般是因为意见的不和而引发的冲突。
很少是因为个人之间的矛盾而去加害对方,这种事情非君子所为,也不合乎儒家的伦理道德等。不过人无完人,终究是不可能按照一个要求来约束天下人。
总结:
文人相轻,其实在任何时候都不奇怪,不要认为读圣贤书的便是君子,读书人杀人从不用自己动手。
因为靠武力吃饭的人永远都玩不过靠脑子的,古来皆是马上打天下,庙堂治天下。读书人永远是统治者无法离开的,武人治理天下,只会让天下更乱,而文人才是天下治理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