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改朝换代的关键,陈桥兵变,是如何实现滴血不流的?

含含的过去 2024-12-27 02:27:44

自古一将功成万骨枯,尤其是改朝换代时,血流成河一点也不奇怪,毕竟天下的争夺从来就是你死我活的博弈。可是,历史上也有过滴血不流,就完成朝代更迭,并且前皇帝善始善终的政变,那就是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之变,是由赵匡胤为首的部队发起的一次政变,这次政变取代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兵变历时仅仅几天,军队进入都城开封时,百姓都还没反应过来,江山就易了主。

陈桥兵变的主角赵匡胤是在不知不觉间就当上皇帝的,他在睡梦中被人披上黄袍,是顺应天意而为。对此,《宋史》中如是记载:“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赵匡胤当上皇帝似乎是顺理成章,众望所归。

面对来势汹汹的赵匡胤,当时的年仅八岁周恭帝毫无反抗的余地,也只能悉听尊便了。但幸好,赵匡胤对前朝君主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妥善安置了周恭帝以及他的家人。对于旧臣,赵匡胤也是继续任用。对于这次一反常态的政变,也有很多人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原本该硝烟四起的政变,能得如此皆大欢喜的结果?

发动一次政变,哪有那么容易,也不是谁披上黄袍就可以成为皇帝的。要不是赵匡胤早就万全之策,哪敢随随便便就带兵杀进都城。再说,没有人示意,谁敢把黄袍往赵匡胤身上套。

而且黄袍哪里是随意得到的。说陈桥兵变不是早有预谋,怕是谁都不信。只是当时大家顾念赵匡胤的面子,看破不说罢了。

要说赵匡胤当皇帝的野心,恐怕要追溯到周恭帝的父亲周太宗时期了。在赵匡胤发动兵变前夕,都城附近到处流传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的说法。点检可不就是当初的赵匡胤吗,但很巧的是,在周世宗时,也曾出现过此预言。

据说周世宗一次出行意外得到一个竹筒,打开一看,上面竹简上赫然写着五个大字“点检做天子”。古代的帝王尤其重视所谓的天降预言,所以找理由把当时的点检,张顺德换成赵匡胤。或许赵匡胤取代后周的想法,就是从那时候萌生的。

古时候,皇帝代表的是上天的意志,故历代对于天象也是深信不疑。在陈桥兵变前,苗训就说看到有两颗行星相撞,这是江山易主的天象。对此,《宋史》有记载:“苗训面露庄重地说道:“一日克一日,当出新天子。之前的太阳是后周,而后起的太阳,则是禁军统帅赵匡胤,赵匡胤将取代后周。”

不管是否真有此事,苗训的话的确在大军起来作用,众人一致认为该拥立赵匡胤为皇帝。本来军队主要将领大都是赵匡胤的亲信,其他小兵小将也就只有唯命是从的资格。再加上,上天都授意了,谁敢反对怕是第一个就得人头落地。

于是众人就打算去给赵匡胤穿龙袍了,没成想赵匡胤在睡觉,怎么叫就是叫不醒。直到黄袍加身,赵匡胤才悠悠转醒。事情要是放在如今,谁能不佩服赵匡胤实在能装。别人叫不醒,等黄袍穿上再醒,假装自己并不知情,然后转眼顺理成章就接受了大家的拥戴。

再者,当初赵匡胤是以抗击辽军的名义出征的。可是一路上,军队走的那叫一个漫不经心。到陈桥驿当晚,将士更是饮酒作乐。有人说黄袍加身时赵匡胤叫不醒,就是因为前天晚上喝醉了。试问有谁会在大战之际,还有雅兴喝酒,除非出征就是一个幌子。

当北汉联合契丹攻打开封的消息传来时,八岁的皇帝和毫无主见的太后瞬间慌了阵脚。而且这个消息尚未确认真假,身为宰相的范质就急急忙忙派赵匡胤率军北上,抵御辽军的进攻。可是辽国史书有记载,当时辽国正在内斗,压根就没有机会去攻打后周。

一个真假难辨的消息,就决定出兵,未免太过于草率,还非赵匡胤带兵不可。虽然赵匡胤确实是那时最可靠的将领,但是目的性还是很强的。果不其然,接到任命的赵匡胤以手中兵力太少而拒绝出征,范质干脆就把最高兵权给了他。

拥有了调动全国兵力的权力,便是赵匡胤谋反的第一步。如若没有有这个前提,要实现一场不流血的政变,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从这里不难看出,辽军攻城完全就是空穴来风,是有人故意放出的假消息,好让赵匡胤把兵对带离朝廷。赵匡胤之所以在陈桥驿停下,就是为了和赵普商议谋反之事。不然为什么穿上龙袍的赵匡胤立马就把抗击辽军的事,忘了个一干二净,转头回开封准备登基了。

天象、辽兵,预言一切加在一起,最内核的地方全是指向赵匡胤是真命天子,未免太过于巧合。但如果是有人在背后操纵,一切就说的通了。首先,这是一个预谋已久的阴谋,除了皇帝几乎是人尽皆知。不然怎么可能赵匡胤走回头路的事,皇宫里的人一无所知。

其次,赵匡胤早就计划好,政变必须要少伤亡,最好是滴血不流,给自己谋反一个体面的结局。在出发回开封前,赵匡胤反复下令,进城后一定要严格遵守纪律,不得惊扰百姓;进宫时,也不能对周恭王等人无理。

对此,书中有明确记载:“太祖揽辔谓诸将曰:‘我有号令,尔能从乎?’”众将士当然是一呼百应。俗语说伸手不打笑脸人,赵匡胤恭恭敬敬地说自己是受天命,不得已才来当皇帝。周室也确实无力反抗,就乖乖禅位给赵匡胤,老老实实等待新主恩赐。

封建环境下,想干成一件大事,尤其是像篡位这种没有回头路的事情,运气、权力和万全之策是缺一不可的。赵匡胤筹谋许久,最终选择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能成功,得人心是一点,另外一点就是手握兵权。

后周政权满打满算就延续了三代,前后不过十年,赵匡胤全程参与了它的兴起和衰亡。在郭威反叛时,赵匡胤就跟随左右,立了大功,在军中有了一席之地。后来,郭威去世,他的养子柴荣继位,赵匡胤也跟他东征西战。

也就是就在这期间,赵匡胤有了一批誓死效忠的心腹。周世宗柴荣对他也特别器重,赵匡胤从此在整个后周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说实话,赵匡胤的眼光着实不错。他前后跟随两个皇帝,实力都是不错的。

郭威勇猛果断,有大将之风,他的造反为东周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周世宗同样是青年才俊,行事谨慎,用兵干脆利落,在他的带领下,后周局势很快稳定下来。之后,周世宗就开始了安抚百姓的工作。

周世宗在位期间,轻徭薄役,民生很快得以恢复。他的眼光长远,勤政爱民,很有为人君主的魄力。可惜这样一个人偏偏英年早逝了,留下一个七岁的儿子继位。倘若周世宗可以多活个十几年,怕是轮不到赵匡胤建立宋朝。

可惜没有如果,七岁周恭帝还是被推上皇位。一帮几十岁且有身有战功的人精,怎么会甘心听从一个小孩子。而且当时参政的柴太后也是个没有主见的,一对任人摆弄的母子掌握着摇摇欲坠的朝廷,自然有人对那个皇位蠢蠢欲动。

赵匡胤一回皇宫,周恭帝立刻就禅位。从中就能看出,后周早就名存实亡,关于上述事情,《宋史》有此描述:“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禅位制书于袖中,宣徽使引太祖就庭,北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

一段简单的话看出,对于赵匡胤叛主的行为,没有多少人感到震惊,甚至有些人举双手赞成。这其中包括禁军将领石守信,看到赵匡胤带着人马大摇大摆闯进开封,这个人不但丝毫没有反抗的意思,还开城门把大队军士引入皇宫。

不仅如此,赵匡胤的亲弟弟赵光义也留在城中里应外合。一眨眼,兄弟二人就把局面稳住了,可能也不用怎么处理。宫里除了周恭帝母子,恐怕都在等着赵匡胤的到来,这也就是赵匡胤上位后没有大开杀戒的原因。

毕竟全是自己人还要赶尽杀绝,就太不讲道义了。赵匡胤上位后,除了杀了极力反对他的韩通一家外,几乎没有动过任何人。这一点也可以这《宋史》中找到痕迹:“副都指挥使韩通谋御之,王彦升遽杀通于其第。”

杀一人警告朝廷上一些微不足道的人就够了,此举还能给赵匡胤留下一个美名。轻轻松松就建立一个朝代,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了。有此可见,一个人手握大权有多重要,除了吸引大把的支持者,也能把一件罪恶的事情完成的漂漂亮亮。

一般会做出谋反这种事的人,多半是心狠手辣的。就算再怎么爱惜人才,但对于前朝贵族很难手下留情,这也是不留后患最好的办法。可是赵匡胤并没有对周恭帝施以毒手,还给人封了王,许了一生的荣华富贵。

要知道,这样做显然给了周恭王卷土重来的机会。如果他日周恭王发展出自己的势力,陈桥兵变的成果就有可能化为灰烬。可就算是给江山留下后患,赵匡胤还是放过了周恭帝。也许他有要美化自己形象的目的,但他仁慈的一面是不可否认的。

不论在赵匡胤之前,还是之后,比他残忍的君主一抓一大把,但是像他一样有一个不血腥的开局就少之又少。拿明朝的朱元璋来讲,这位开国皇帝英明神武,却也是极度残忍的。为了保江山无虞,朱元璋对开国功臣那是赶尽杀绝。

反观赵匡胤,他一样忌惮臣下功高盖主,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就是为了收回军权而举办的宴会。这些没了兵权的将军,以后的日子都活的好好的,享尽富贵。比起与朱元璋打天下的那批人,好了不止多少倍。

赵匡胤的宽容仁慈,也是陈桥兵变得以完美收场不可或缺的因素。除此之外,时代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五代十国时期,局势风云莫测,朝代的更迭很是频繁。没准今天皇帝还在处理朝政,明天皇位就换了人。

那个时代,谋反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皇位常常换人坐,人们对兵变接受度都变高了。但是问题就来了,这些人连皇位能坐多久都不知道,贸然给朝堂来个大换血。这还没等君臣熟悉政务,敌军就杀进来了。

如此,天下不就乱了套了。本来天下动荡,结果还因为处理不好社会关系,引发更多乱子,皇帝怕是每天都得焦头烂额。从这一点出发,赵匡胤也是不好大开杀戒的,这又是他智慧方面的体现。

赵匡胤着实是智慧过人,才会用陈桥兵变这这么一场不伤及无辜的政变,建立了一个延续上百年的王朝。这反应出来,陈桥兵变的意义是重大的。赵匡胤坐稳皇位后,以削弱地方军权和财政权的方式来加强中央集权。

其实从宋朝以后,地方的大规模叛乱就很少发生了。这对黎民百姓来说,减少了很多没必要的生灵涂炭,是一件莫大的好事,而这一切的开头就是赵匡胤从自己身上总结出来的经验。他自己就是因为手握重兵,才有谋反之心,于是他就干脆把兵权揽在一个人身上。

可能赵匡胤不如别朝开国皇帝果断,他仁慈的一面却值得后人称赞;在许许多多重大战役面前,陈桥兵变或许不够起眼,但它保住了一大批鲜活的生命。他们中的某些人,说不定早就为历史留下最宝贵的财富。

一个皇帝功与过,只有后人才有资格评价。在封建王朝几百位皇帝中间,赵匡胤可以算是善良的,这个评价出自于陈桥兵变,出自于“杯酒释兵权”。

《宋史》

《资治通鉴》

《旧五代史》

《细说宋朝》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