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央视怒批仍不悔改,出门带6个助理30个保镖,她不红是有原因的

知识解密 2025-03-26 11:26:37

流量时代的艺德困局:当明星光环成为道德放大镜当舆论场成为照妖镜

2023年北京某商业活动现场,三十名保安手挽手筑起人墙,将追星人群隔离在十米开外。人群中央的吴姓女星戴着墨镜快步走过,身边六个助理忙着整理裙摆和补妆。这似曾相识的场景,让围观群众突然想起五年前某位顶流明星的"机场围栏事件"。在自媒体时代,每个路人的手机镜头都可能成为照妖镜,明星的每个举动都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道德审视。

吴谨言的经历恰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娱乐圈迭代过程中的深层矛盾。2018年《延禧攻略》爆红时,其百度搜索指数单日峰值突破120万,微博话题阅读量高达86亿。这种数据狂欢背后,是资本对流量明星的疯狂追捧与文化市场对优质内容的渴求之间的巨大撕裂。当我们回看"六公主"事件,不应简单归咎于某个艺人的失德,而需审视整个行业生态的畸变。

资本催熟的速成明星

某影视公司选角导演曾透露:"现在培养一个流量明星就像孵化网红,三个月集训表演基础,半年综艺刷脸,一年内必须推出爆款。"这种工业化造星模式,使得像吴谨言这样非科班出身的演员,在尚未建立完整职业认知时就被推至聚光灯下。《2023中国演艺圈职业素养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演员中63%缺乏系统的职业道德培训,81%的经纪公司重营销轻艺德培养。

这种现象在韩国演艺圈同样存在。以"Produce 48"造假事件为例,制作人安俊英为捧红特定练习生,不惜操纵票数达数千万张。这种资本操控下的速成机制,导致很多艺人将成功误解为资本运作的结果,而非个人修为的积累。当吴谨言要求采访团队支付场地费时,或许正是这种认知偏差的外化表现——她尚未理解媒体曝光与职业发展的共生关系。

集体无意识的共谋结构

某次剧组探班时,笔者目睹了令人深思的场景:十八线演员在房车内等待三小时只为拍摄一个背影镜头,而随行助理多达七人。这种扭曲的资源配置,实则是整个行业的共谋。艺人团队为维持"咖位"不得不铺张排场,品牌方为彰显实力刻意追求场面效应,粉丝社群则需要通过这些"排场照"来构建偶像神话。

这种共谋在数据层面更为直观。某顶流明星的微博转发量曾创下"1亿转发"神话,后来被揭穿是数据工厂批量操作的产物。当整个行业沉迷于制造虚假繁荣,艺人的自我认知必然产生严重偏差。吴谨言带三十人团队的争议视频,或许正是这种畸形生态下的标准操作——在流量至上的评价体系里,排场大小已成为衡量商业价值的隐形标尺。

重建信任的破局之路

在横店影视基地,笔者曾偶遇老戏骨王劲松。凌晨三点的片场,他独自在休息室研读剧本,台灯下密密麻麻的批注令人动容。这种传统艺人的职业操守,正在被新一代从业者重新发现。青年演员张新成在采访中坦言:"每次看到老艺术家们的工作状态,都觉得自己在专业和艺德上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行业自救行动已悄然展开。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于2023年推出"艺德学分制",将职业道德培训纳入演员继续教育体系。更值得关注的是观众审美的进化,《觉醒年代》等严肃题材作品的热播,证明市场正在重归内容本质。当某流量明星因台词不过关遭剧组替换的新闻登上热搜,我们看到了行业生态改善的曙光。

结语

在杭州某影视产业园的艺人培训中心,墙上镌刻着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言:"学戏先学做人。"这句话穿越百年时空,依然敲打着每个从业者的良心。当我们在讨论吴谨言事件时,本质上是在追问:在算法主导的娱乐工业中,如何守护作为"人"的尊严与操守?

或许答案就藏在每个普通观众的选择里。下次当我们划走某明星的机场街拍,转而去支持认真打磨作品的创作者时;当品牌方不再迷信流量数据,转而关注艺人的专业素养时;当经纪公司舍得投入资源进行职业道德培训时——这个行业的道德罗盘才会重新校准。毕竟,真正的明星,应当是人类精神星空中的恒久坐标,而非资本流水线上转瞬即逝的烟花。

0 阅读:25

知识解密

简介:知识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