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各地的“整活”视频,都是“段子”?

会玩会吃小疆哥 2024-01-22 14:06:05

热闹会转移,不会消失。

用这句话来形容最近各地文旅的整活行为再合适不过。

如果说,你在社交平台上,没有刷到过《景区妲己》、《各地喊麦》、《花开富贵》...等一系列花里胡哨“整活”视频,那你就错过了一个浓墨重彩全民造梗热潮。

各地拿出最高规格待客之道,严谨遵守“游客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是努力整活抢来的!”原则,在挖掘本地“亮点”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吸引各地游客的原因是什么?

从尔滨开始,创意层出不穷,飞马、抱狐狸、看企鹅、重开哈药六厂...毕竟,哪个城市还没点家底了?!

况且,就算自己家没有,还不能问别人家借了?别人家也没有,那就现造一个!

总之,游客得来自己家!

牢记这句话的各地,真是卷疯了。

缺乏素材、创意、没有灵感的网红们都进入“天降素材”、“共享热点”阶段,为了宣传自家旅游添砖加瓦。

这一波下来,本地人对家乡有了更深刻的价值认同、情感依赖;外地人在众多整活中也总能被一种“活”吸引,产生去参与一下的冲动。

那么,对于任何家乡以外、工作以外城市都算游客的我们而言,到底是什么会吸引我们的目光?

是穿着汉服唐装精致美丽的古风衣着?是一米八秀腹肌的少年儿郎?是飞天凤凰和人造月亮?

也许都不是。

原因一:提前预设快乐结局,

传递精神支撑

随着生活水平逐渐变高,不可避免,物质需求在向精神需求延伸。

哈尔滨一火,新疆水果摊都开始卖冻梨;云台山一火,互联网上全是活妲己;四川一火,川渝美食飞满地。

实际上,如今,很难存在家里没有,必须要到外面尝一尝才能满足想象的东西了。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热衷旅游的人们缺少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旅行,精神上的探索欲望已经远远超过简单肉体上的探索需求。

各地的整活视频,正是用一个个“段子”表达强烈的“欢迎”动作。

这样的行为说功利也好,目的性强也罢,背后传递的感情支撑确实是传递进了手机屏幕前看客的心里。

“我要去xx!”

看短视频时的会心一笑其实就是你为即将到来旅行设置的《快乐结局》。

怀揣着这样欢乐的情绪去旅行,只要不是和预期差距太大,一般都能尽兴而归。

原因二:外求转向内需

在如今这样热闹的宣传中,谁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泰国等东南亚城市才是国人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也是不久前,哈尔滨以蔓越莓作为礼物送给外地,哈尔滨人才恍然,原来我家还产蔓越莓?

于是乎,看热闹的吃瓜群众纷纷被调转的枪头指向自己,“藏红花产是上海?”“四川还产鱼子酱?”“新疆的特产居然是三文鱼?”“河北早就有吃河豚的历史?”

一番摸底,以为是国外的,结果全是自己家门口的。城市特产如此,旅游景点也如此。

如果不是这次铺天盖地的宣传,很多人都不知道原来邻居家能这么好玩儿!原来自己家能比邻居家还好玩!

像是游戏里拿着整张地图却一直原地踏步的玩家一样,各地人突然发现,地图上值得探索的好玩地点原来这么多?

从北到南,怎么能全是惊喜!

从东到西,怎么能全是诱惑!

东北是冰雪大世界、西北是纯净如童话、中原地区全是美丽“诱惑”、西南地区喊麦出新活......

景点或许还是那些景点,人气一足,就成了眼花缭乱的新世界。

原因三:文化真正自信走进生活

几年前,上街穿汉服唐装还会引发路人侧目,很多人不是没有见过就是不习惯见到;几年前,传统舞蹈几乎无人问津,现在舞蹈诗剧《千里江山图》一票难求;几年前,文旅创造只能靠“外来物”吸引眼球,现在“妲己”“锦衣卫”纷纷成为新地标。

人时不过尔尔,人事竟轻舟已过万重山。

身着轻纱,撑油纸伞,宛如千年前的模样,不同的是撑伞少女早已挣脱重重枷锁,完全变作自由又明媚的模样。

繁复襦裙加身,头梳武周单刀半月髻,额前细描花钿,仕女出街,盛况恰似昔年也非昔年。穿着是审美的选择而不是时代的枷锁,花钿描就的不是深宅旧苑而是怒放的韶华光年。

彩色纱幔围绕,西域少女自天山伴着月色而来,头上麻花辫已随塞北狂沙飞舞百年。不再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对立,有的只是对美酒、月色的向往拳拳。

各地说着“卷新活”,其实不过是宿命轮回的觉醒,那些吸引人的要素,恰恰来自千年来基因的绵延。

热闹后,各地如何承接?

现在,各地的内容输出已经经历了一周发酵,网友们对于自己心仪旅游目的地的期待值早已拉满,年节将至,《奔现势在必行》。

现在,已经有很多网友如约到了短视频拍摄宣传地后压根没见着视频中的人物、场景。

先《奔现》的这批网友通过喊话,以一种提意见的形式,说出诉求。

这一批人的失望,对于屏幕前的你而言更像是帮助“新建景区完善”。因为经过前期宣传,已经预设了《快乐结局》的你会理所当然认为,等到自己去时,那里就是一个能成熟运作的理想旅游地。

景区确实应该这样。

但未必真的能做到这样。

这就考验了承接力。如何满足预期,拿出过硬实力是关键。

就像之前引发争议的称呼“小土豆”一样,待客之心是好,但表达在传递过程中最终呈现的结局不该是引发争议而是规避误解,尤其是这样与各地经济直接挂钩的微妙时刻。

当然,也不是说要抠字眼、慎之又慎,只是在如今这样外求转内需,打造文化ip的蓄力时刻后续承接还是要以质量为主。

这个质量既包括景区打造的质量、景点服务的质量,也包括文化宣传的质量、各地特色产品的质量。

后续承接需要每一个地区的全部努力,不让前几批游客失望,让游客感到自己的意见被接纳、重视。

这就是为什么如今大家对“听劝”这个行为越来越追捧。

“听劝”背后是对自己已经存在了一个基本的正确认识,景区“听劝”游客纷至;文旅“听劝”发展飞速。

-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