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怡的笑上官云珠的泪张瑞芳的台词功底揭开戏曲人生的苦辣酸甜

元冬说娱乐人物 2024-11-27 03:32:27

现在的综艺里,那些"演技派"的定义,好像就是能哭就行。然而,真正的演技到底是什么样?不妨让我带你回到1964年的那个舞台,看看上官云珠在《舞台姐妹》里的那场戏。

还记得那场"和唐经理彻底摊牌"的戏吗?戏台上,新晋小旦竺春花和小生邢月红正唱得热闹,台下掌声雷动。而"已过气"的商水花,却躲在舞台一侧。

这戏,看着容易演着难。上官云珠仅用一个转身的动作,就把商水花那种"被遗弃"的心酸演绝了。

"你准备把我怎么样?"面对唐经理,商水花问出这句话时,台词里的无助感让人心疼。而李纬饰演的唐经理冷冷一笑:"嗯?这个嘛,你自己掂量喽。

"就这么简单的对手戏,却把人情冷暖演得透透的。

最绝的是后面那场哭戏。上官云珠把商水花收拾"头面"时的心境,演得太真实了。先是极力忍耐,但眼中的泪花却出卖了内心的痛楚。

就这一个特写镜头,她把一个过气女艺人的沧桑、落寞和被迫认命的无奈,全都演活了。

对比现在有些演员的"模式化假哭",当年上官云珠这场戏就显得弥足珍贵。她不是在演哭,而是让观众感受到了商水花的心有多疼。

这就是真正的演技 - 不是看谁哭得多美,而是让观众不由自主地跟着角色一起心疼。

谢芳饰演的竺春花和曹银娣饰演的邢月红,在戏台上光芒四射时,导演谢晋故意用对比手法,让镜头切到默默收拾东西的商水花。

时过境迁,再看这部戏,上官云珠的那滴眼泪仿佛穿越时空,依然让人动容。这哭戏的水准,放到今天,恐怕也很难有人能超越。

不是现在的演员不行,而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真实表演,需要演员有多少生活积累和对角色的理解啊。

说起1956年这一年,有两位演员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一个用最灿烂的笑容掩盖生活的苦痛,一个为角色付出一切只为演好一个农村妇女。

她们就是秦怡和白杨。

先说说秦怡。很多人都知道她在《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里的表演,但在《马兰花开》里的那个笑容,却鲜为人知。

那时候,秦怡和丈夫金焰的感情出现了裂痕。怀孕的喜悦还没持续多久,等来的却是一个死胎。更让她心碎的是,在产房受煎熬时,丈夫金焰连面都没露。

换做普通人,可能早就崩溃了。但秦怡选择用工作治愈自己,主动接下了这个角色。

更让人佩服的是她的敬业程度。原本连自行车都不敢骑的她,硬是学会了开推土机。春节都顾不上回上海过,一心扑在角色塑造上。

在寒风肆虐的秦岭外景地,她用一个个灿烂的笑容,诠释着马兰这个角色。

她的笑不是表面功夫。见到群山时充满好奇和惊喜的笑容,见到丈夫王福兴时羞涩又激动的表情,学会开推土机后兴奋地奔跑上山坡的欢快。。。每一个笑容都饱含故事,让人感受到角色的真实情感。

同年,白杨也在为《祝福》里的祥林嫂做准备。她没有秦怡那样的个人困扰,但她的敬业程度一点不少。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跑到浙东乡下体验生活,学习挑水、砍柴、洗衣、淘米,就是要把农村妇女的生活体验到骨子里。

片中有两场内心戏让人印象深刻。"逃离卫家"那场戏整整五六分钟没有台词,白杨却用细腻的表情变化,把祥林嫂从委屈到决绝的心路历程演绎得淋漓尽致。

而"被赶出鲁家"那场戏里,她用呆滞麻木的眼神和眼底那滴凝固的泪珠,把祥林嫂的迷茫、无助和倔强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两个女人,两种命运,却都用最真挚的表演打动了观众。秦怡用笑容治愈自己也治愈观众,白杨用细腻演技让文学经典重获新生。

这就是真正演技派的魅力 - 她们不是在演戏,而是在用心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放到今天看,这种为艺术全情投入的精神,是不是显得尤为珍贵?

现在的演员都说自己是"台词硬核",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台词功底?让我带你回到1959年,听听张瑞芳在《聂耳》里的那些台词。

说到张瑞芳,很多人都觉得她特别适合演《南征北战》里的赵玉敏、《家》里的瑞珏这类角色。可她在《聂耳》中饰演的知识分子郑雷电,却给了大家一个惊喜。

为什么?就因为她那过硬的台词功底。

你听听她说的每句台词:嗓音清亮,中气十足。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偶像剧腔",而是根据角色性格,专门设计了坚定的语气、昂扬的语调和稍快的语速。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她对聂耳说的那句:"你,生命如火花,年轻人的生活,应该像风云雷电才有意义,我希望你发出光和热,发出声音。

"这话说得震耳发聩,台词像火焰一样喷薄而出,直击人心。

还记得那场"和聂耳告别"的戏吗?"我偏要穿红戴红,向反动派示示威"的决心,"我真想像雷电一样,粉碎这黑暗的统治"的心声,张瑞芳把每句台词都注入了强大的情感,让观众感受到了角色的灵魂。

为什么老一辈演员的台词功底都这么扎实?答案很简单:他们几乎都经历过舞台话剧的历练。反观现在,不少艺术学院毕业的演员,颜值是越来越高了,可台词水平却越来越差。

有的不仅逻辑重音乱用,连基本的口齿清晰都做不到。

时代在进步,但有些基本功是永远不能丢的。这,大概就是1959年给我们留下的启示吧。

要说起中国演员在国际舞台上的高光时刻,就不得不提1961年的于蓝。她凭借《革命家庭》里的周莲一角,拿下了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在那个年代,这可是对中国演员实力的最大认可。

很多观众都记得于蓝在《烈火中永生》里的江姐,但说实话,她在《革命家庭》的表演更让人惊艳。就拿眼神来说,简直可以用"炉火纯青"来形容。

从周莲出嫁时的惶恐不安,到得知丈夫梅清是好人时的暗自喜悦;从送别丈夫时的满腹忧虑,到面对敌人审讯时的坚定不移。

每一个眼神的变化,都像一本书,讲述着人物内心的故事。

这个角色可不好演,年龄跨度特别大,从青年一直要演到老年。人物身份还在不断变化,从普通家庭妇女成长为革命战士。

于蓝却把这些转变演绎得浑然天成,让观众既能看到家庭主妇的质朴,又能感受到革命战士的坚韧。

知道吗?这个角色也是于蓝自己争取来的。她读了陶承的回忆录《我的一家》后,就坚信自己能演好周莲。为了更好地理解角色,她多次和陶承深入交谈,把自己的生活积累都用在了角色塑造上。

这份用心和专注,最终在国际舞台上开花结果。现在回看于蓝的表演,无论是周莲的思想变化,还是情感呈现,都被她诠释得触动人心。

这就是实力派的魅力,朴实无华却震撼人心。

这个国际荣誉不仅是于蓝个人的胜利,更是中国演员实力的证明。只可惜,这样的高光时刻,现在越来越难再见到了。

看完这些老艺术家的故事,再看看现在的"流量明星",不知道你是什么感受?

秦怡用最灿烂的笑容掩盖生活的苦痛,上官云珠的一滴眼泪道尽戏子的心酸,张瑞芳用台词功底撑起角色灵魂,白杨为了一个角色深入农村体验生活,于蓝靠实力在国际舞台上证明中国演员的水平。

这才是真正的演技派。

再看看现在,有多少演员是真正为艺术在努力?有人说现在的演员被资本裹挟,活在"真空"里,表演自然显得"浮夸"和"虚假"。

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像秦怡那样刻苦钻研,像白杨那样深入生活,像张瑞芳那样练好基本功,像上官云珠那样用心演绎,像于蓝那样专注角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演员的好坏,除了天赋,更重要的是积累和态度。那些老艺术家们为什么让人记住?就因为她们把表演当作艺术在追求,而不是靠脸吃饭的工具。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环境不同了。但真正热爱表演的人,在任何时代都不会给自己找借口。期待有一天,我们能看到新时代的演技派崛起,让中国演员的招牌在国际舞台上重新绽放光彩。

0 阅读:4

元冬说娱乐人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