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破晓,灌江的水汽还在晨曦中氤氲,灌阳县城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唤醒,逐渐热闹起来。街边的老房子里,阿婆轻轻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开始准备今日赶闹子要用的物件,脸上满是藏不住的期待。

“二月八”,这在灌阳人心中分量极重的日子,终于又到了。据说,这一民俗文化节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庙会,那时它还是民间的“开耕节” ,承载着人们对农事顺遂的祈愿,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岁月洗礼,如今已成为灌阳最盛大的圩日和民俗节日。

灌江两岸,绵延十多公里的摊位早已摆开,像是一场盛大的生活展览。农用器具整齐排列,犁耙闪着微光,箩筐、簸箕编织精巧,锄头、镰刀泛着冷硬的光,它们静静伫立,仿佛在诉说着灌阳传统农业的悠悠岁月。旁边,特色小吃、生活用品、花果树苗也不甘示弱,挤挤挨挨,琳琅满目。

“阿叔,这竹编的米筛怎么卖?”一位年轻游客拿起一个米筛,轻轻摩挲着竹编的纹理,询问道。卖竹编的阿叔笑着回应:“后生,这可都是纯手工做的,三十块一个,买回去保准好用又好看!”游客犹豫了一下,阿叔又接着说:“在别处可买不到这么地道的咯,这可是咱灌阳老手艺。”游客最终笑着付了钱,捧着米筛满意离去。

上午10时,一阵激昂的锣鼓声打破了喧闹的常态。“寿佛爷巡街啦!”人群中不知谁喊了一嗓子,瞬间,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到县城关帝庙方向。巡游队伍缓缓走来,军鼓方队步伐整齐,鼓声震天,志愿者长旗方队紧随其后,长旗猎猎作响。松花队撒下五彩的松花,像是为寿佛爷铺就一条吉祥之路。寿佛爷神像庄严肃穆,被众人簇拥着,长鼓队欢快的鼓声、耕田犁耙农具队别具一格的表演,还有双龙腾空挥舞,巡游队伍浩浩荡荡,所到之处,人群欢呼雀跃。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眼中闪着光,对身旁的小孩说道:“孩子,这寿佛爷巡街,可是咱灌阳的老传统,能保佑咱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呐!”小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睛紧紧盯着巡游队伍,充满好奇。

在特色美食制作摊点前,麻圆粑粑的香气勾住了人们的脚步。“麻圆哥”熟练地揉着糯米粉团,一个个小圆子乖巧地排好队,被送入油锅。他手持长勺,缓缓推动油锅里的麻圆,动作行云流水。“火候可得把握好,一开始得小火慢慢炸,把里头炸熟咯。”他一边忙活一边念叨着。不一会儿,金黄油亮的麻圆出锅,芝麻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游客们蜂拥而上,“给我来五个!”“我要十个!”麻圆刚摆上摊就被一扫而空。

不远处,灌阳油茶制作比赛现场同样热闹非凡。选手们各显神通,锅里的茶汤咕噜咕噜翻滚着,香气四溢。评委们手持小勺,细细品味,游客们也围在一旁,时不时发出赞叹。“这碗油茶,色泽浓郁,香气醇厚,口感也恰到好处,不错!”一位评委点评道。一位参赛的大姐紧张地搓着手,听到夸奖后,脸上绽开了笑容。

太阳渐渐西斜,赶闹子接近尾声。灌阳的“二月八”,不仅是一场物资的交易、民俗的展演,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凝聚。随着时代的发展,它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农文旅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契机,推动着灌阳迈向新的征程。当人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喜悦离开,灌阳的明天,也正像这热闹的“二月八”一样,充满希望,熠熠生辉。(图片来源于蒋宏伟、蒋政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