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我26岁,怀揣着对警察职业的憧憬,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乡派出所。
那里,便是我的警察生涯的起点。
简陋的两间办公室,一堵墙,墙上挂着制服和工作守则,构成了我最初的记忆。
除了我之外,所里还有两个人:老练的所长梁敬康和充满热情的女警张晓彤。
那段日子,虽然清贫,却充满了激情和挑战,也为我日后的人生道路埋下了伏笔。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在一个雨天,一位衣衫不整的妇女慌慌张张地跑进派出所,焦急地喊着“救命”。
这位名叫王秀萍的妇女,因为丈夫李明诚去寡妇家修灯的事情而心生 suspicion,又与婆婆发生口角,最终演变成一场家庭冲突。
张晓彤一边安抚着情绪激动的王秀萍,一边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您先坐,慢慢说”,她温柔的声音让王秀萍逐渐平静下来。
了解情况后,我和张晓彤骑着自行车,冒雨赶往王秀萍家。
到达现场后,我们先对李明诚进行了批评教育,严肃地指出打人是违法行为,后果非常严重。
同时,张晓彤也耐心地劝导王秀萍,强调夫妻之间应该互相信任,遇事要好好沟通。
经过一番调解,夫妻二人最终握手言和,一场家庭危机就此化解。
婆婆也理解了儿媳的担忧,原谅了她的冲动之语。
这是我第一次处理家庭纠纷,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基层警察工作的意义所在。
它不仅仅是维护社会治安,更重要的是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处理完王秀萍夫妇的纠纷后,我开始思考如何从根本上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我向梁所长提出了一个建议:“所长,仅仅处理纠纷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们应该想办法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素质。
”梁所长赞同我的想法,于是我们开始在村里组织各种活动,例如放电影、办讲座等,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教育他们遵纪守法,提高道德素养。
渐渐地,村里的打架斗殴和赌博现象明显减少,社会治安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乡派出所工作的六年时间里,我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也逐渐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六年后,我被任命为派出所所长。
新的职位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我也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挑战。
我印象很深的是一次村民纠纷,孙启良打伤了孙爱华后躲到了山上。
为了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我独自一人上山劝说孙启良。
站在悬崖边,我朝着孙启良躲藏的方向大声喊道:“孙启良,你别做傻事!
只要你认错,我帮你调解,不会让你坐牢!
”最终,孙启良被我的诚意打动,选择相信我,主动下山道歉。
我为他垫付了医药费,并积极促成双方和解。
从此以后,孙启良成为了我的好朋友。
这件事让我明白,作为一名警察,不仅要有执法者的威严,更要有调解者的耐心和mediator的智慧。
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那天,我正在值班,突然听到有人大喊:“着火了!
王大爷家着火了!
”我毫不犹豫地冲进火海,成功救出了被困的老人和孩子。
就在我准备撤离的时候,一根燃烧的房梁突然倒塌,砸伤了我的腿。
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我的腿却落下了残疾,从此走路一瘸一拐。
也因为这次英勇救人的举动,我被调到县公安局工作。
到了县局,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突然之间,我多了许多“老朋友”。
各种同学会邀请函接踵而至,甚至还有职中同学会的邀请,而我根本没有上过职中。
组织者总是用各种牵强的理由来解释:“老杨,赵磊是你同学,赵磊是我同学,那咱们就都是同学了!
”对于这些突如其来的“热情”,我感到有些不适应,也逐渐看清了这些人背后的目的。
我婉拒了所有的邀约,淡淡地回应:“等我退休了再说。
”
等我真正退休后,这些邀请却突然消失了。
有一天,我遇到了老同学张伟,他告诉我:“前阵子又聚会了,就六个人……”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人们之前接近我,并非出于真情实意,而是看中了我当时的职位。
如今我退休了,自然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被他们遗忘了。
与那些虚假的“老朋友”相比,一个人的出现让我倍感温暖。
那就是当年我在火海中救出的那个小男孩。
如今,他已经长大成人,经常带着自家养的鸡鸭猪肉来看望我。
每次见面,他都会动情地说:“杨叔,您救了我的命,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记得。
”他的这份真挚的感恩之情,胜过一切名利和虚荣。
回顾我的警察生涯,有基层工作的酸甜苦辣,有生死救援的惊险瞬间,也有人情冷暖的世态炎凉。
我感慨万千,人生路上,有人是过客,有人是知己;名利场中,有人是势利,有人是真情。
不必在意那些随风而逝的交情,也不必怨恨世态炎凉。
重要的是无愧于心,善待他人。
正如我在警察岗位上的每一天,虽然平凡,却无怨无悔。
因为我知道,真情不在名利,而在点滴之间;不在高位,而在本心之中。
各位读者,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