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华随笔:志丹——五十年巨变我见证

杨弘环球经 2024-07-07 05:40:41

【走进陕北系列之三】

志丹——五十年巨变我见证

作者/冯华

上世纪70年代初,决然离开生养之地,投奔山保安。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里虽然山大沟深,但天高地厚,虽然交通不便,但人和事顺,尽管身处陌生环境,却丝毫没有“流落他乡”之感,反而真切地感受了“自有留人处”的欣慰。从此,在漫漫的人生路上迈出了第一步,而且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此感恩这里的老百姓,不负第二家乡这片红土地。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 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回过头,翻开历史的章页,细心地品嚼过去的一切,更加感到这片红土地的广袤与宽容。

这里,曾经是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就是在这红沙石窑洞里,党中央成功地解决了震撼中外的“西安事变”,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的文章。

这里是民族英雄刘志丹将军的故乡,曹立如、刘景范、王志宜、马锡五等名人精英在这里出生入死,为民族解放建设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中国的革命历史长河中,有一位英勇将领,他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刘志丹。刘志丹,原名刘景桂,出生于志丹县金鼎镇一个贫困农村家庭。在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后,他毫不犹豫地投身于革命事业,立志为改变中国命运而奋斗。曾经担任过红二十八军军长,1934年在攻打山西三交镇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33岁。事后党中央多位领导为之题词,毛主席题词:“群众瓴袖 民族英雄 ”。

五十年间,我耳闻目睹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过程。志丹过去是国定贫困县,上世纪七十年代,群众吃不饱穿不暖,经过历届县委、政府带领广大群众几十年的顽强拼博,终于告别了贫穷,一举跻身全市、全省以至全国的先进行列,经济社会发展获得“陕西十佳、西部百强”多连冠、全国四魁(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绿化先进县)”以及“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县”、“全省双高普九先进县”、“全省平安县”、“全省维稳先进县”、“全省绿化模范县”、“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先进县”、“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全省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 “全国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示点县”、“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示范县”等多种荣誉称号。从此,3871平方公里的这片红土地传遍神洲大地。可谓“誉满红都,名扬天下”。

五十年前,我曾经庄严地站在鲜红的党旗下,高举右手宣誓,从此便由一个毛头愣脑的小伙子变成为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信仰的人,变成为一个拥有政治生命且真正意义上的人。

五十年来,我在这里结识了不少的百姓和亲朋好友,踏过红土地的山山洼洼,吃过老百姓的家常便饭,住过农村的沙石窑洞,放过成群的牛羊牲口,当过小小的村官,领过社员们起早贪黑。这里的山水养育滋润了我,这里的天地呵护了我,这里的山民款待了我。

在这片热土上,我生男育女,居家立业,出过汗,流过血,插过队、犁过地、下过乡、打过工、教过学、当过村官,后来成为一名公职人员,并且有过一点担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里我买房购车,安居乐业……

回想五十年的生涯:对家乡志丹的留恋之情更加浓厚,令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我所拥有的一切不正是这里给予的吗?眼下虽然进入桑榆之年,但愿身体力行,将一切的一切奉献家乡,回馈志丹,把心血洒在这里,把思念留在这里......

在这里,我不仅要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而且还将要长久地躺在这片热土上,关注这里的子孙后代如何继承先辈遗志,尽快把志丹建成全国百强县。

意貫家乡,情满红都,身献志丹,无愧今生。为了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感恩和怀念之情,收集了几年来积累的400多张资料性、纪实性习作图片和28篇短文(诗),如今汇编成册,旨在进一步倾诉对家乡的深情厚意,以回报志丹对我的关爱和养育之恩!

昨天的志丹铺垫了基础,今天的志丹在快速发展,明天的志丹将会突飞猛进,未来的志丹,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大潮中,一定会加速冲刺,跻身全国百强县的行列!

0 阅读:0

杨弘环球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