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那个动乱混杂的革命年代,有一批舍身爱国的人,他们有坚定的信仰、有远大的志向,他们抛弃了优渥享乐的生活,他们致力于建设一个新的中国。
正是因为有这一批人,我们才得以有今天的岁月静好,在几十年前的重庆,有一名伟大的革命烈士,她切身实际地向我们证明了,什么叫做信仰的力量,她就是我们熟知的“江姐”——江竹筠。

江竹筠,原名江竹君,曾用名江志炜,今天我们尊称她为江姐,她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杰出女性党员,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奋斗,她的英勇事迹和坚定信仰,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了解。

1920年8月20日,江竹筠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的一户贫寒农家,江竹筠的童年生活过的并不轻松愉快。
江竹筠的父亲去世的很早,脆弱不堪的家全部都要靠母亲一个人来顶着,江竹筠年纪还小,更何况她还有一个更小的弟弟,没有经济来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不得已的情况下,江竹筠的母亲只好带着两个孩子投靠自己的兄弟,虽然他们大方地接纳了江竹筠一家人,但是,寄人篱下的生活并不容易。
小小的江竹筠非常懂事,为了不给舅舅造成太大负担,江竹筠在袜厂当上了童工,那一年,江竹筠只有十岁。

但那个袜厂的老板对员工的剥削十分严重,江竹筠虽然还是小孩,但是干的活一点不比大人的少,她一边拿着微薄的工资,一边承担成人的工作量,繁重的劳动很快就压垮了她的身体。

不仅如此,眼见着江竹筠生病、工作效率不高了,袜厂的老板眼睛不眨地就辞退了她。
没有固定工作,一家人只能依靠打散工维持生计,尽管生活艰辛,但庆幸的是她有支持她的家人们,在三舅和教会的帮助下,小江竹筠最终进入孤儿院小学就读。

江竹筠进入小学读书后,江竹筠学习非常用功,也是在小学的时候,江竹筠就有了一个关于革命思想的启蒙。

小学中给江竹筠讲课的有一个老师,叫做丁尧夫,这是一个有着爱国情怀地进步文人,正值民族危机深重之时,丁尧夫深知需要给年轻一辈灌输爱国情怀,江竹筠就是在这时候,萌生出了救亡图存的理想。

江竹筠刻苦学习,一路考进了重庆国立附中,很快就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江竹筠十分痛恨侵略者,组织同学们积极抗议,游行,怒斥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为。
在寻找抗日救亡的路上,江竹筠逐渐开始接触无产阶级思想,她的心中产生了一种认知——共产主义才是救中国的唯一真理。

江竹筠孜孜不倦地学习无产阶级进步书籍和思想,在1939年,江竹筠如愿以偿,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江竹筠转入了重庆一所职业学校,开始担任学校和附近中共党组织的负责人,负责学生工作。

在这里,她不仅成为了附近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还积极组织周围党组织中女党员同志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传播革命真理,在校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1941年,江竹筠参与重庆妇女慰劳总会,担任新市区区委委员,也是在这一年,江竹筠认识了一个对她人生意义重大的人——彭咏梧,在组织安排下,他们假扮夫妻从事革命工作。

彭咏梧和江姐一样,也是一位怀揣着革命理想的青年,两人的成长经历也有许多相似点,他出生于四川云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彭咏梧在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先后担任过中共省立万县师范学校分支书记、云阳县委书记、重庆市委委员等职务,为党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两人之前从未见过面,但他们都深知这次任务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开始了这段特殊的“夫妻”生活。
在共同生活和共同战斗的过程中,彭咏梧与江竹筠互相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并肩作战,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上交代的各种革命工作。

1944年,江竹筠引起了国民党特务一方的注意,处境十分危险,党组织决定将她转移到成都。
在成都,江竹筠通过两个月的努力成功考进四川大学,在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期间,在川大,她继续从事群众工作,积极为党组织吸纳新生力量。

1945年,经过党组织的批准,江竹筠与彭咏梧结为夫妻,成为一对真正的革命伴侣,不久之后,他们的爱情结晶——儿子彭云降生了,1946年,儿子彭云出生后,江竹筠休学回到重庆,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的组织发行工作。

两年后,江竹筠接任中共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兼中共下川东地下工作委联络员,与彭咏梧一同奔赴斗争前线。
然而,噩耗很快传来,1948年1月,彭咏梧在战斗中牺牲,江竹筠得知消息后,没有陷入悲痛的情绪中,她拒绝了留在重庆照顾孩子的安排,决定在彭咏梧牺牲的地方继续战斗。

也正是在这一年的6月14日,江竹筠因被叛徒出卖、信息泄露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在狱中,她受尽酷刑,但始终坚贞不屈,没有泄露任何党的机密。

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在重庆解放前夕被杀害于歌乐山,年仅29岁,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她的英勇事迹和坚定信仰,却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这张照片就是江竹筠和丈夫彭咏梧以及儿子的合照,这招照片拍摄于1947年,届时夫妻俩在党组织的指示下,离开重庆前往川东地区参与作战,和出生不久的儿子临别前,一家三口去照相馆留下这张影像,殊不知这就是一家人唯一的一张合照。

青年时期的江姐,照片里的她看起来身材娇小、面容稚嫩,这是尚在成长阶段的江竹筠,但是从她的眼中我们已经能看到其中包含着坚定的信念感。

成年后的江竹筠,此时的她已经吸收了更多进步的无产阶级思想,她的信念也更加成熟,江姐的面容虽柔和但是更加坚毅,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柔和的人究竟是如何挺过国民党的严刑拷打的呢。

这是在重庆渣滓洞里江竹筠留下的遗书,江姐在遗书中写下来对儿子、对丈夫、对党组织说的话,这是一封充满革命情怀与母爱的深情告白。
它让我们看到了,在革命的洪流中,不仅有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更有细腻入微的柔情与牵挂。

这张照片是江竹筠进入四川大学的入学登记表,在1944年那年,江姐从重庆转移到成都,同年进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登记表中的江姐,梳着利落的发型,看起来平易近人。

这张照片是江竹筠和好友何理立、王珍如的合照,她们三位女士都是有着共同革命信仰的志同道合的人,在江竹筠牺牲后,好友何理立扶养了儿子彭云一段时间,很多年后,她们的孙辈又因为缘分结合在了一起。

这是江姐在重庆中学读会计时候的照片,那时候的江姐年纪尚小,但是读书依然非常用功。

这是江姐和同学的合照,这张照片中的江姐看起来是难得的活泼,符合那个年纪小女孩的作态,在其他照片里,江姐都是一幅沉稳坚定的模样,看着这样鲜活的江姐,我们仿佛感觉她就在我们眼前。

同样是江姐年幼时和好友的合影,照片中的江姐举着一把遮阳伞,面对镜头笑得十分快乐,镜头前的我们也可以被这种快乐所感染。

江姐一家人的全家福,这里面有江姐的姊妹和舅一家,只有家风正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有坚定信阳的孩子,江姐如是,江姐的表弟表妹们后来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年幼时期的江姐和母亲、弟弟的合照,江竹筠女士的童年经济堪称坎坷,为了生存,她们一家吃了不少哭,但我相信,江姐的妈妈一定也是一位勇敢、有大爱的女子,才能养育出江姐这样伟大的革命烈士。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为了纪念江姐,创作了以她为人物原型创作的小说《红岩》和歌剧《江姐》,直到今天 “江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感动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

江姐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她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革命赞歌,她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照耀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江竹筠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她的一生充满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她的精神品格永远闪耀着时代光辉,激励着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资料:七一客户端——档案有故事|④党的好女儿巴渝巾帼颂——馆藏江竹筠档案背后的故事 2022-09-15

人民网——说不尽的江竹筠 2016-0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