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宣:13岁杀死日本兵,两次救下王震,立下特等功的侦察英雄

彼岸紫竹 2024-05-25 16:36:21

《小兵张嘎》电影大家都看过,可你是否知道,我军历史上,真的有这么一位少年英雄朱明宣,12岁时孤身一人侦察国民党布防地形,13岁就带着6名侦查员潜进日军保安队的水牢,打死一个日本兵,救出了自己的姐夫。

这个少年英雄后来成长成为我军出色的侦察队长, 他曾不止一次地化装闯敌阵,插入敌人阵地腹心;还不止一次声东击西与敌周旋,为大部队的胜利创造条件。

他不但有过人的智慧和胆魄,更有过硬的本领,智取华山,攻克永丰镇、张家洼,解放兰州,会师酒泉,大西北剿匪……

从三五九旅侦察队长到二军军部侦察队长,他跟随王震将军转战陕北,取天水,渡洮河,下西宁,以后又翻越祁连山,进抵河西走廊,挺进新疆,在二军的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他戎马一生,曾立特等功两次,乙等功七次,丙等功四次。

他究竟有着怎样传奇的一生?

自古英雄出少年

朱明宣,1924年生于河南巩县,童年时随父来到湖北当阳。朱明宣是个苦命人,他父亲以唱戏为生,小时候便遭受世人的白眼,深知人情冷暖。

8岁那年,朱明宣奶奶、父母全都辞世,妹妹送人,姐姐做童养媳,他靠讨饭、放牛生活,可以说小小年纪的朱明宣,别说幸福的童年,反而在旧中国吃尽了外人难以想象的苦头。

唯一的幸运就是朱明宣的姐姐嫁给了一户好人家,他的姐夫思想进步,参加了革命,对朱明宣姐弟很好,朱明宣也很喜欢这个平易近人的姐夫。

朱明宣12岁时的一天晚上,他正睡得迷迷糊糊,姐夫将他摇醒,神秘兮兮地问道:“你敢不敢到高店子去一趟?”

朱明宣睡眼惺忪:“干啥?“

姐夫在他耳边低估了几句,朱明宣听后睡意全无,大声说道:“我去!“

小兵张嘎

第二天,跟张嘎一样,朱明宣扮作放牛娃,赶着几头牛,去了高家店镇,东游西逛的,将镇上国民党军的布防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回来一五一十告诉了姐夫。

两天后,红军的游击队一举拿下了镇上国民党监狱,将其中关押的游击队员全部营救了出来。

朱明宣小小年纪立了大功,组织上将他发展成为工农红军童子军二路总部的一名不在册的谍报员。

从此,朱明宣不但有了组织跟信仰,还有了自己的家。

又过了一年,朱明宣的姐夫因为从事抗日活动,被日军保安队以八路的罪名,关押在一座水牢里。

朱明宣得知后,向上级作了汇报,在上级的指挥下,带领6名侦查员,悄无声息地摸到水牢,干掉了一个看守的日本兵,成功救出了姐夫。

13岁的朱明宣在这次营救行动中表现得有勇有谋、沉着冷静,组织上高度认可,任命他担任便衣班班长,从事侦察、跟踪、偷袭等任务,之后多次圆满完成任务,在行动中崭露头角。

英雄初相见

1940年,朱明宣因为出色的侦察天赋,被上级选中去延安学习。

能够来到革命圣地延安,16岁的少年兴奋不已,也特别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朱明宣脚踏草鞋走进了学校,他上课时聚精会神,异常认真。他听中央领导讲游击战,听毛泽东讲国际国内形势,射击、骑马、化妆、格斗,摸爬滚打等实战课程,他样样学得起劲。

朱明宣虽然年纪不大,却已经见识过了斗争的残酷,深深知道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道理。

通过刻苦学习,朱明宣练就了精准的枪法,成为军事素质过硬的优等毕业生。

1944年,中央军委决定王震同志率三五九旅主力南下湘鄂赣,开辟敌后根据地,发展革命力量,准备迎接大反攻。部队急需一批侦察人员,朱明宣被分配到三五九旅旅部侦察队。

王震

这是朱明宣第一次见到日后的老领导,此时任三五九旅旅长的王震。

蓄着一脸络腮胡子的"王胡子"旅长看朱明宣这么年轻,开玩笑地问:“小鬼,怕不怕死?"

朱明宣哪能含糊,把胸一挺,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怕死,打小日本和'刮民党'绝不怕死!“

王震看到朱明宣这么坚决,欣慰地笑了:“好,让我看看你有什么本事。“

他给朱明宣出了两个题目:一是骑马射击,从延安到三十里铺,沿途100个靶子,朱明宣骑马飞奔,一路打掉了99个;二是追击中化装,朱明宣在奔跑的过程中易容,停下来一看竟然已经面目全非。

“好小子,真有两下子,以后好好干!”王震笑着拍了拍朱明宣的肩膀,两人的情谊就这么结下了。

勇救王震

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大举全面进攻解放区。

有一次,穿插敌后的三五九旅在甘肃境内的西峰镇东夹山被马家军和胡宗南的部队包围,此时天已经黑了,形势十分危急。

我军数千人的队伍如不能在天亮前撤出山沟,跳出包围圈,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这个危急的时刻,侦察队长朱明宣接到指挥部命令,带领侦察队摸清情况,将大部队带出包围圈。

朱明宣仔细思考战场形势,心中有了主意,他将侦察队分成了两个部分,在夜色的掩护下分别登上马家军跟胡宗南部占领的东西两个山头, 然后按照约定的时间,一起开火。

突然遭遇袭击的马家军跟胡宗南被打懵了,以为是解放军发动反攻,赶忙向对方山头发动猛烈炮击,两方一整个晚上打得不亦乐乎。

三五九旅主力就趁着他们打得热闹,悄无声息地跳出了包围圈,不费一兵一卒,神奇地全身而退了。

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后,国军在各个战场都节节败退,无力抵抗解放军凌厉的攻势。

1949年春,古城西安解放。胡宗南不甘心失败,率领10个师气势汹汹地向西安扑来,我第一野战军二军在王震将军指挥下,布防于西安城外,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西安外围阻击战。

这场战斗极为惨烈,习惯于"靠前指挥"的王震军长,又一次不顾自身安危,亲临前线,指挥作战。

激战中,王震带领一个步兵连攻进敌人的炮兵阵地金鸡镇,一举消灭了敌人的一个炮兵连。敌新编二十四旅发现这支部队后,将金鸡镇团团包围起来,企图一举吃掉。

情况万分危急,副军长郭鹏和五师师长许克显等人紧急挑选各团精英战士,由侦察队长朱明宣带领,攻进金鸡镇,保护王震军长撤离。

朱明宣受命后对战士们说:"不听枪响和号响,不能动,就算豁出命去,也要保军长周全!”

他左右各握一把驳壳枪,瞪着血红的眼睛,率领20名猛虎一般的侦察队员冲向金鸡镇。他们躲过敌人的探照灯,跳下断截沟,摸进小镇子。

这时,天边已经曙光初现,朱明宣一发信号弹腾空,早已准备好的15把军号一齐吹响,好似千军万马冲出,敌二十四旅顿时阵脚大乱。

朱明宣一个箭步冲进指挥所,王震看到朱明宣,第一句话就问:"部队呢?"

"军长,你怎么指挥到这来了?"朱明宣带着责备问道。

"我看看指挥所,为什么不能来?"王震反问道。

朱明宣知道,这是老首长的习惯,打起仗来总是冲在第一线,可是这也太危险了,子弹可不长眼,万一军长出了意外,谁来指挥?

"快,掩护军长撤!"朱明宣一声令下,队员们马上行动起来,将王震围在中间,掩护他撤离。

就在撤退的途中,一颗子弹射来,击中了朱明宣的右臂,将他打得一个跟斗栽倒在山沟里。

战斗结束后,朱明宣住了一个礼拜的院,还被认定为二级乙等残疾,幸好这次受伤对他的身手没有影响,朱明宣还是继续当他的侦察队长,杀敌报国。

秘密进疆搜集敌情

1949年冬,以王震为司令的三五九旅挺进新疆,他们激战兰州,智取河西,翻越祁连,西出玉关,解放新疆。

之后,三五九旅老部队用热血和汗水,在新疆创建了四大垦区。农垦区从伊犁河谷到昆仑山下,从开都河畔到塔里木河两岸。一曲《南泥湾》从陕北唱彻天山南北。

南泥湾开荒

可是,你知道当年是谁第一个秘密进疆摸清敌情,为三五九旅顺利进疆扫清障碍吗?

1949年挺进新疆前夕,在第一野战军的庆功会上,王震将军把一支二八驳壳枪授予侦察队长朱明宣,这是中央内务部授予特等战斗英雄的枪,红色的枪把子上刻着"朱明宣"三个字和一个五角星。

这位12岁就参加革命的侦察队长,掂着这支系有红绸带的驳壳枪,深知这是党对自己的信任和重托,此后他一直把这支枪珍藏在身边。

当时新疆的局势动荡不安,国民党新疆部队中的主战派和主和派斗争很激烈,党中央决定派第一野战军进军新疆。

一天,王震将军和参谋长找到朱明宣,对他说:"你这个侦察队长还要侦察哟,派你带几个人先进新疆,作先头部队,特殊情况给我发电报。"

朱明宣带领40多名侦查员化妆成商队,赴新疆侦察,中间曾被国民党一个连队关押了一天一夜,好在有惊无险,顺利脱险。朱明宣顺利完成了侦察任务,将掌握的情况及时向王震汇报。

新疆和平解放

1949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首站进驻哈密。部队第一项工作就是镇压叛乱,稳定局势,随后又直驱迪化,进军南疆。

谁能想到,一行人在去南疆的途中,竟然遇到土匪袭击。

1951年3月初,朱明宣随王震和包尔汉,分坐两辆小车去南疆,与先前到达南疆的第五师接头,然后再到伊犁接收玉山巴依的金矿。

那天,风雪弥漫。大家穿着皮大衣挤在车内,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和远处的群山。戎马一生的王震难以抑制一扫顽匪的豪情壮志,高声吟诵起李白的《从军行》:"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果然放眼前望,两山夹峙的铁门关隐约可见。

王震将军平生第一次过"铁门关"心情十分激动,就在王震等人观看车外景色时,突然从前面山头上冲下来几十匹马,马上的人头戴插有野鸡毛的皮帽子,向着小车就冲过来。

"是土匪!"不知是谁大喊一声,两辆小车迅速掉转车头朝来路疾驰。

朱明宣指挥着随车警卫,瞄准追来的土匪,一枪一个,土匪们追了一二十里,终于在丢下几具死尸后停止了追赶。

黄昏时分,车辆回到了吐鲁番,王震一行终于脱险。

后记

进疆后,朱明宣先后在战车团、剿匪指挥部、速成中学任职或学习,多数时间是在剿匪第一线,足迹踏遍新疆南北。

他此后就留在了新疆,将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了这片祖国的西北边疆。

1981年5月,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常委王震来新疆视察,在众多老部下中,司令员一眼就认出了当年的“小鬼”。

此时距离他们第一次见面,已经过去整整44年,两双饱尝战争艰辛的手又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