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朝之前大清才是真正的嫡庶有别,庶子最高爵仅为镇国公

雍亲王府王妃 2024-11-29 11:22:41

大清十二帝中,有最少四位皇帝并非嫡子,但继承了皇位:

康熙皇帝,是顺治帝庶妃佟佳氏所生,顺治一朝时最高级别为小福晋;

雍正皇帝,是康熙皇帝宠妃乌雅氏所生,康熙一朝时乌雅氏最高位份为德妃;

乾隆皇帝,是雍正在潜邸时的侍妾格格钮祜禄氏所生,雍正一朝时钮祜禄氏最高位份为熹贵妃;

同治帝,是咸丰帝宠妃叶赫那拉氏所生,咸丰一朝时叶赫那拉氏最高位份为懿贵妃;

至于嘉庆帝,在嘉庆帝登基之前,其生母魏佳氏已经被乾隆皇帝追封为孝仪皇后,所以嘉庆帝勉强算是以嫡子的身份继承皇位。

至于太祖皇帝努尔哈赤、太宗皇帝皇太极、世祖皇帝福临、道光帝绵宁、咸丰帝奕詝、光绪帝载湉、宣统帝溥仪七位大清皇帝都是正儿八经以嫡子身份继承皇位(大汗之位)的。

而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同治帝四位皇帝,则是以庶子的身份继承皇位。

其实,若是放到太祖皇帝努尔哈赤、太宗皇帝皇太极在位时,压根不可能发生庶子继承皇位的事情;因为庶子压根没有继承皇位(汗位)的资格,不仅如此,庶子建功立业的机会也是微乎其微,爵位最高也仅为镇国公;至于像康熙朝时期,康熙的诸位皇子(除了胤礽外):皇长子胤褆被封为直郡王,皇三子胤祉被封为诚亲王,皇四子胤禛被封为雍亲王,皇五子胤祺被封为恒亲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但为何从顺治朝开始,皇帝所生的庶子也能被封亲王了呢?

太祖太宗两位皇帝在时,妻便是妻

了解清史的应该知道,大清的太祖皇帝努尔哈赤,并未真正的建立大清、登基称帝;严格来说大清的第一位皇帝是太宗皇帝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将国号“后金”改为“大清”;并且效仿明制,册封中宫皇后、诸位妃嫔。

在此之前,后金只有大汗没有皇帝。

也正因为如此,1636年前后的后妃等级制度完全不同。

后金时期:

男子可以娶多位妻子(平妻),比如努尔哈赤一生中娶九位女子为妻(平妻):

第一位发妻是佟佳.哈哈纳扎青

第二位是继妻富察衮代

第三位为伊尔根觉罗.赖

之后又娶了:

叶赫那拉.孟古姐姐(孝慈高皇后)

叶赫那拉.绰奇(孟古姐姐的姐姐)

哈达纳喇·阿敏哲哲

乌拉那拉.阿巴亥(孝烈武皇后)

明安贝勒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

冰图郡王孔果尔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浩善(寿康太妃)

这九位中其中四位,在不同的时期掌管努尔哈赤的后宫,所以被称为大妃(大福晋):

第一位大妃便是哈哈纳扎青

第二位大妃为衮代

第三位大妃为孝慈高皇后

第四位大妃为孝烈武皇后

至于另外五位,则为侧妃(福晋)级别。

大妃、侧妃所生之子皆为嫡出,只是侧妃在地位上终究不及大妃,其所生的孩子在地位上自然要低于大妃所生之子,而且只要有大妃所生的儿子在,侧妃所生的儿子便没有继承汗位的资格。

除了大妃、侧妃外,努尔哈赤还有8位庶妃。

到了太宗皇帝皇太极:

皇太极的第一位大妃是钮祜禄氏,开国功臣额亦都的女儿

第二位大妃是来自乌拉部的乌拉那拉氏,贝勒博克铎的女儿

这两位大妃所生的儿子:洛洛、博洛会、豪格均为嫡子;

在大妃乌拉那拉氏还在时,皇太极又娶了一位平妻博尔济吉特.哲哲,天聪六年时,哲哲被尊为中宫大福晋,母仪天下(后金),至于原本地位比哲哲要高的豪格的生母乌拉那拉氏,已经没有了记载,或许在次之前已经病逝了。

同年,皇太极开始考虑确定后妃位号。

除了哲哲为中宫大福晋外,其后宫还有西宫妃布木布泰,东宫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扎鲁特部戴青贝勒的女儿)。至于其他的后妃,则都为庶妃(小福晋、格格)。

其实在此之前,皇太极的后宫还有一位福晋叶赫那拉氏,是叶赫部贝勒阿纳布的女儿;天聪二年被皇太极改嫁给了大臣。

从天聪六年到天聪九年,皇太极的后宫中陆陆续续又增加了三位福晋:

察哈尔林丹汗的囊囊大福晋博尔济吉特.娜木钟

察哈尔林丹汗的第四位福晋—窦土门福晋博尔济吉特巴特玛.噪

布木布泰的姐姐海兰珠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效仿明制册封后宫。

中宫大福晋哲哲,被尊为清宁宫中宫皇后,也称国主福晋,位居“崇德五妃”之首;

海兰珠,则是被尊为关雎宫大福晋,后改为关雎宫宸妃

娜木钟,则是被尊为麟趾宫西大福晋,后改为麟趾宫贵妃

巴特玛.噪,被尊为衍庆宫东侧福晋,后改为衍庆宫淑妃;

布木布泰,被尊为永福宫西侧福晋,后改为永福宫庄妃

在皇太极称帝的时候,皇太极的两位侧妃都已经被改嫁他人,除了“崇德五妃”外,其他的后妃都为庶妃,并没有具体的封号。

皇太极元妃钮祜禄氏、继妃乌拉那拉氏、“崇德五妃”、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侧妃叶赫那拉氏所生的皇子皆为嫡子,只是侧妃所生皇子地位要低一些,而且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太祖太宗皇帝去世后,其庶子们压根没有继承皇位(汗位)的资格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努尔哈赤将最为年长而且还是大妃所生的儿子褚英立为皇太子,想要让褚英在多年后继承自己的汗位。这是大清(后金)第一次出现嫡长子为太子,其实在褚英被立为皇太子之前,建州女真压根没有“嫡长子”继承制这一说法,比如:

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为祖父觉昌安第四子

祖父觉昌安为曾祖父福满第四子,

皆继承了家业。

而努尔哈赤之所以会让嫡长子褚英为皇太子,其实是因为努尔哈赤在接受汉文化的过程中受到了影响,想要效仿明制,建立“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承制。

只可惜褚英生性暴戾自私,仅在皇太子之位上半年的时间,便被太祖的四位子侄、五位开国功臣状告,为了建州女真,太祖不得不废掉了褚英的太子之位,而且出征时不再准许褚英跟随。两年后,也就是努尔哈赤称汗的前一年,忍痛处死了褚英。

太祖四位子侄便是“四大贝勒”:

太祖嫡次子代善:哈哈纳扎青所生

太祖第五子莽古尔泰:继妃衮代所生

太祖第八子皇太极:孟古姐姐所生

太祖侄儿阿敏,亲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

五位开国功臣,也就是“五大臣”:

额亦都

何和礼

费英东

安费扬古

扈尔汉

在嫡长子褚英被处死后,太祖又将嫡次子代善(同样也是哈哈纳扎青所生)封为皇太子,努尔哈赤甚至提出:在自己去世后,将自己的幼子以及遗孀都交给代善来照顾。

也就是在代善封太子这一年,努尔哈赤设置八旗,努尔哈赤亲自统领镶黄旗与正黄旗,代善统领正红旗与镶红旗,至于两蓝旗与两白旗则是由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与杜度(褚英嫡长子)来统领;如此便突出了代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代善跟兄长褚英的性格完全不同,若是能够安分守己的话还是能顺利继承汗位的;然而代善却在继妻叶赫那拉氏的挑唆下,一直虐待前妻所生的两个儿子岳托与硕托;而且还同努尔哈赤的第四位大妃、也就是多尔衮的生母叶赫那拉.阿巴亥暧昧不清。

努尔哈赤十分生气,不仅废掉了代善的太子之位,而且还让代善同儿子岳托与硕托分家,代善仅统领正红旗,而代善的长子岳托则是统领镶红旗。

代善被废后,努尔哈赤便不再册封皇太子;

一开始由“四大贝勒”轮流处理朝政,后来努尔哈赤又实行“八和硕贝勒共治”(八位旗主贝勒),也就是说除了“四大贝勒”外,还有“四小贝勒”轮流处理朝政事务。

“四小贝勒”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阿济格(后改为岳托)、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阿敏的六弟,太祖的侄儿)

第二种说法:杜度(后改为豪格)、阿济格、多铎、岳托

不管是太祖的儿子与孙儿,还是侄儿,皆是嫡子的身份。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在回盛京的路上病逝,生前并未留下遗诏要将汗位传给哪个儿子;而在努尔哈赤身边照顾的,也只有多尔衮、阿济格与多铎的生母阿巴亥。

所以便有这样一种说法:努尔哈赤要将汗位传给多尔衮,嫡次子代善辅政。

但是随着阿巴亥被逼殉葬,这一说法的真假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失去生母庇护的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虽然在父汗活着的时候十分得宠,已经在统领两黄旗,但是因年幼,自然没有实力同战功赫赫的兄长们争夺汗位。

而阿敏作为“四大贝勒”之一,也有继承汗位的资格;但是有太祖的儿子们在,谁又会支持太祖的侄儿呢?至于德格类(衮代生)与莽古尔泰,虽然也是太祖的嫡子,但是其生母衮代已经被太祖休弃,自然不能跟代善与皇太极相比。

也就是说,真正争夺汗位的就是代善与皇太极。

最终代善在儿子岳托与萨哈廉的劝说下,支持皇太极登上汗位。

也就是说从太祖考虑册立太子开始,一直到皇太极继任大汗之位,努尔哈赤的庶子们包括侧妃伊尔根觉罗.赖所生的阿巴泰都不再汗位的考虑范围内,甚至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

太祖第三子阿拜,庶妃兆佳氏所生,从1625年(天命十年)开始上战场杀敌立功,此时的阿拜已经41岁;崇德四年(1638年)被皇太极册封为三等镇国将军,顺治四年晋为二等镇国将军,去世后追封为镇国公。阿拜很清楚自己的地位,所以他审时度势从不参与兄弟间的权力之争。

太祖第四子汤古代,庶妃钮祜禄氏所生,崇德四年被封为三等镇国将军;

太祖第六子塔拜为汤古代同母弟,1625年时曾跟随三哥阿拜一起出征,立功后被授予游击的世职;天聪八年被晋封为三等辅国将军。

太祖第七子阿巴泰,是太祖唯一一位侧妃所生嫡子,地位比其他庶出的弟弟要高的多,虽然没有争夺汗位的资格,但是建功立业的机会并不少;崇德元年被封为多罗贝勒,顺治元年被晋封为多罗绕余郡王。

太祖第九子巴布泰,是庶妃嘉穆瑚觉罗.真奇所生,从天命十年开始到顺治年间,上战场的机会相对来说还比较多,崇德六年被授予三等奉国将军,顺治二年晋封为一等奉国将军,顺治六年进为镇国公。

太祖第十一子巴布海是巴布泰同母弟,崇德四年时被封为镇国将军,顺治七年因罪而被处死;

太祖第十三子赖慕布,庶妃西林觉罗氏所生,顺治二年封为奉恩将军,死后追封为辅国公;

太宗皇帝的儿子们

太宗皇帝皇太极虽然后妃的数量并不少,但是在子嗣上确实不能跟其父汗努尔哈赤相比,尤其是嫡子的数量,虽然一共生有7子嫡子,但是夭折了3位:

嫡次子洛洛,是皇太极继妃乌拉那拉氏所生,11岁夭折;

第三子博洛会,是皇太极元妃钮祜禄氏所生,7岁夭折

第八子,关雎宫宸妃所生,不足白天便夭折了

也就是说皇太极真正长大成人的嫡子仅有四位:

嫡长子豪格,是皇太极继妃乌拉那拉氏所生,也是皇太极的第一位皇子,早在天命年间便开始建功立业,被祖父封为贝勒,位居“四小贝勒”之一;也成为皇太极称帝时唯一一位被封为和硕亲王的儿子,而豪格确实也担得起和硕亲王这个爵位,他不仅是皇太极嫡长子而且还战功赫赫。

第五子硕塞,是皇太极侧妃叶赫那拉氏所生,天聪二年(1629年)硕塞出生,皇太极称帝时硕塞尚且只有8岁,皇太极病逝时硕塞也不过才15岁,自然没有建功立业;但因为硕塞是侧妃所生,地位高于其他庶妃所生的儿子,所以顺治帝直接将五哥封为多罗郡王;硕塞立下战功后晋封为和硕承泽亲王。硕塞虽然年仅28岁病逝,但其文武双全,立下赫赫战功,成满清初期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第九子福临,也就是顺治帝;

第十一子博穆博果尔,是麟趾宫贵妃娜木钟所生。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病逝,在皇太极的皇子中,真正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无非就三人:

和硕肃亲王豪格

庄妃所生的儿子福临

贵妃娜木钟所生的儿子博穆博果尔

但是福临尚且只有6岁,博穆博果尔尚且只有2岁,都没有建功立业被封爵位。

所以最有势力继承皇位的便是豪格,但是因为皇太极病逝的比较仓促,不仅没有确定皇位继承人,也没有确定“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制。所以,太祖皇帝尚且在世的嫡子也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代善

阿济格

多铎

多尔衮

尤其是睿亲王多尔衮,在兄长阿济格与弟弟多铎的支持下,与肃亲王豪格争夺皇位。

在二人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的情况下,福临在生母庄妃的谋划下捡漏了皇位。

那么,皇太极其他庶出的儿子们呢?

其实跟太祖皇帝的庶子们都差不多,爵位都比较低:

皇太极第三子叶布舒,庶妃颜扎氏所生,一开始封镇国将军,康熙八年晋封为辅国公;

皇太极第六子高塞,庶妃纳喇氏所生,并未跟随顺治帝一起前往北京,久居盛京,而且淡泊名利、喜好书画,顺治九年时被封为辅国公;

皇太极第七子常舒,庶妃伊尔根觉罗氏所生,初封镇国将军,康熙八年晋封为辅国公;

皇太极第十子韬塞,庶妃克伊克勒氏所生,初封三等镇国将军,康熙八年晋封为辅国公。

至于顺治帝最年幼的弟弟、皇太极最年幼的嫡子博穆博果尔,在顺治十二年尚且只有14岁时便被封为和硕襄亲王,顺治十三年病逝。

结语

自顺治朝开始,后宫的妃嫔等级进一步发生变化:

皇后、皇贵妃、妃、福晋、小福晋、格格

便是从顺治朝开始,只有皇后所生的皇子才为嫡子,其他妃嫔,哪怕是皇贵妃所生也是庶子。

顺治帝亲封的皇后一共有三位:

废后孟古青

继后孝惠章皇后

死后追封的孝献皇后

三位皇后只有孝献皇后为顺治帝生一位皇子,但是早早便夭折了;

顺治帝的第一位皇后,是摄政王多尔衮所选,孝庄太后的亲侄女,顺治帝并不喜欢她,甚至将其废掉了后位,降为静妃。顺治帝第二位皇后是生母孝庄所选,包括恭靖妃、端顺妃、淑惠妃、悼妃都是满蒙联姻的结果,顺治帝都不喜欢,自然不会宠幸这些妃嫔。

如此一来,顺治帝便没有嫡子长大成人。

而顺治帝年仅24岁便去世了,孝庄太后只能从顺治帝尚且年幼的皇子们中挑选一位年长一些的来继承皇位。已经得过天花的玄烨便被选中了,成为大清第一位以庶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

到了康熙朝,康熙帝确实想要嫡子来继承皇位,而且康熙确实也有一位长大成人的嫡子——孝诚仁皇后所生的儿子胤礽;而且胤礽年仅2岁便被封为皇太子,在太子之位上四十年的时间;但终究没能坐到皇位上去。

而且康熙在位61年的时间,让大清的后妃制度逐步完善;

由一开始的:皇后、大福晋、福晋、小福晋,逐步完善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庶妃,最终形成我们所熟悉的后妃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官女子。

在后妃制度完善后,便真正有了“母凭子贵”“子凭母贵”的说法。

后妃可以靠生下皇子公主,而晋封位份;

而皇子公主,也因为生母的位份高、得宠,也享受比较好的待遇。

因从顺治朝开始,只有皇后所生的皇子才为嫡子,所以嫡子出身的皇子便甚是稀罕,毕竟母仪天下的皇后只有一位,所以才会有庶子出身的皇子继承皇位的可能。

而且从康熙帝开始,大清皇帝都十分重视皇子们的教育,大多文武双全。

文武双全的皇子们,又怎么会不建功立业呢?

建功立业的过程中,自然会晋封爵位。

2 阅读: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