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一直苦恼于每年的体检,每次都要做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结果还是不断的拖延。问我有什么好的法子。
我的那些上了年纪的同事每年体检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指标异常,问题严重的复查之后很自然的成为医院的常客,更为严重的有一位已经几个月没有坐班了,但是还依然活跃在朋友圈,不是今天去这儿看风景,就是下周去那儿放松心情。一旦有个万中无一的奇才检测出来万事大吉,那么他(她)不是年轻的过分就是要遭周边满身伤痕的人的白眼(^^)。
只要不是九漏鱼的同学就学过《扁鹊见蔡桓公》这篇课文,作者是韩非子。这篇文章讲了一个讳疾忌医终成惨案的故事。扁鹊这个上古时代的神医连续三次见到蔡桓公,都说哎呀你不行了,你有病得治,不然严重了就不好办了。蔡桓公自然不信他,还嘲笑道: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到最后一次又过了十天,扁鹊一看到蔡桓公扭头就走。蔡桓公就让人问怎么回事,扁鹊说你还是准备准备棺材吧,这病已经恶化到骨髓,神仙来了也没救了。果然从他们第一次见面仅仅过了35天,5周,蔡桓公就挂掉了。看,这就是讳疾忌医的后果。
扁鹊名言:我的眼睛就是尺,你可以永远相信它。
其时关于扁鹊还有一个故事,关于治未病的。扁鹊见魏文侯。魏文侯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好?”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魏文侯小沈阳附体:“这是为什么呢?”扁鹊说:“我大哥治病,从人的神态上就能预先看到疾病将要发生,在疾病还没有形成之前就能它祛除了。但是一般人不知道他能事先祛除疾病,所以他的名声只有我们家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疾病刚刚显露出小小的苗头就被他给治好了,但一般人认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也只限于本乡里。而我治病,都治于病情严重之时,人们看到我在经脉上扎针放血,给病人灌服汤药,在皮肤上敷药、做大手术等,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魏文侯听了,感叹不已。
定期的体检其时就是治未病理念的一种体现,要在疾病将要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初进行准确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而如何能掌握到这一块,大多数时候只能依赖于定期的体检。经济学上有个名字牛鞭效应,指的是供应链上的一种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使信息流从最终客户端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时,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级放大,导致了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这个概念同样可以套用在治未病上面,病刚起之时和风细雨可能一无所知,等到后期就是疾风骤雨狂风暴雨了。所谓的病来如山倒,病区如抽丝不过如此。
我引经据典,从古到今包括身边的例子拖拖拉拉讲了一大堆。有人评价我果然不会沟通,说的全部是他爱听的,末了又发给我一张好人卡说我虽然不会说话,但确实是一片好心。然后就把我拉黑了。
看来,沟通就像相声一样也是一门语言艺术,也要讲究说学逗唱,最好再加上念做打。忠言不一定要逆耳,最主要的我没有问清楚甲方的心理随求在哪儿,自然没有办法取得情感上的共鸣。说的再多也是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