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作为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炎热夏季的结束和初秋的到来。其名源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也就是说,处暑意味着酷热暑气的消退,天气开始转凉,是自然界从盛夏向秋季过渡的重要节点。
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即“出暑”,意味着炎热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即将拉开序幕。
《说文解字》曰:“处,止也。”“处暑”就代表着炎热的暑热开始消退,随之而来的是秋天的凉爽体感。
处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文明时期,大约在周朝(公元前1046-256年),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到了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节气体系逐渐完善,并被正式纳入历法之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暑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古人认为,处暑之后,天地间阴阳之气开始转换,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开始收敛精华,为冬藏做准备。这与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相呼应。在古代中国,夏天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古人通过观察天文现象和气候变化,总结出了一系列与处暑相关的农谚,如“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抹布扇子高搁起”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暑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古人认为,处暑之后,天地间阴阳之气开始转换,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开始收敛精华,为冬藏做准备。这与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相呼应,教导人们适时调整生活节奏,顺应自然,保持身心的平衡和谐。“处暑3不做,人旺家顺遂”,8月22日处暑,遵循老传统,顺利入秋!
1:忌辛辣。处暑之后,虽然白天的气温可能还比较高,但早晚温差逐渐加大,空气也开始变得干燥。这时候,如果还像夏天那样大量食用辛辣食物,比如辣椒、花椒、姜蒜等,就容易让身体“上火”。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多喝白开水,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功效的食物,如山药、冬瓜、黄瓜、空心菜、藕、鲜莲子等。
2:忌熬夜。处暑时节,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人也应该顺应这个规律,调整作息,早睡早起。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让身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起居应当早睡早起,保养秋收之气。由于昼暖夜凉,还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着凉感冒和关节受损。
3:忌贪凉。虽然处暑后白天可能还是热得让人受不了,但早晚的凉意已经悄悄来临。这时候,如果还像夏天那样贪凉,比如长时间吹空调、喝冷饮、吃冰镇西瓜等,就容易让身体受寒。寒气入侵身体后,会阻碍气血的流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所以,处暑时节,要注意保暖,适当减少吹空调的时间,多喝温开水,吃温热的食物,让身体保持温暖和舒适的状态。
民间有句话,处暑吃鸭,无病各家,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愿你我,
于伏去秋来际,
不负光阴的启示:
有风轻云淡的心情,
有珍惜岁时的加倍努力。
愿你我的生活,像秋天的谷仓一样,
收获满满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