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的‘翱’怎么写?”“一如既往,还是一如继往?”11月20日,35岁的朱凛在单位用笔填写一张总结表格时,频频“卡壳”。她惊讶地发现,很多十分熟悉的字,拿起笔却不会写了。记者采访发现,这样的尴尬,很多人都遇到过。平时用手机、电脑敲字如飞,可换成纸笔,却总忘字。对此,有专家建议:在数字信息化时代,人们提高打字能力的同时,也应常“提笔”。
不会写字了
家住西华苑三期的朱女士,11月19日使用手机时,不小心将输入模式从“拼音”切换成了“手写”。给朋友发微信,短短几句话,总写错字,多次删改。无奈,她重新换成“智能全拼”。
随后,她在朋友圈分享了这件事,感慨“作为一名本科生,竟然不会写字了。”没想到,一些好友纷纷留言“我也是”。45岁的涂先生有同感:很多字明明认识,平时也常用,敲几下键盘就出来了。可是,真正下笔时,总觉得脑海中浮现出了字形的轮廓或一鳞半爪,可就像蒙上了一层轻纱,始终不见其形,写不完整。他自嘲:“这些字,从‘好友’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38岁的陈女士多次在孩子面前“露怯”。儿子上小学5年级,经常问“这个字咋写?”“那个字的偏旁是‘木’还是‘金’?”她在纸上划拉了半天,最后还是求助于手机的拼音输入法。结果,招来儿子的吐槽:“妈妈,这么简单的字,你咋不会写?”
书写机会减少
为啥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11月20日,多个社区的网格员们配合记者完成了一项小规模的随机调查。
和泽苑社区网格员阎玉秀在智诚天和园小区,询问了10位居民,其中有6人,说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居民杜女士说:“我是一家公司的文员,每天工作都在电脑上完成,一个月下来几乎用不到纸笔。确实,有很多字忘记了咋写。”居民刘先生说:“我在大学时写信,字越写越漂亮。而现在,和朋友联系全靠微信,都是智能拼音输入法,难得动笔。”
西华苑东社区网格员侯梓萌在奥林匹克花园南区,走访多位居民,接近半数人存在类似的状况,多为中青年人。他们表示,告别学生时代后,手写的机会越来越少,“输入”代替了“书写”,一些很“面熟”的字,要是写在纸上,真想不起来点横撇捺如何排布。
反之,老年人的书写能力更好。75岁的杜大爷笑着说:“平时很少用电脑和手机,爱写点小文章,都是用纸笔。每天,还会写毛笔字。我感觉,字和人一样,得常来常往,彼此才更熟悉。”
可多看多写
记者采访得知,在信息化时代,一些人的书写习惯正在被改变,以至于“能语音就不打字,能打字就不写字”。哪怕是行、楷、草、隶、篆等字体的转换,也不过是“轻轻一点”。
一些社区留意到这种情况,专门举办活动,提高大家的“认字”能力。11月21日,滨体社区开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纠错字知识竞赛。居民在轻松的氛围中,重新认识了不少易错、难辨的汉字。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郝静静表示,作为一种象形表意文字,汉字需要通过不断复写才能加深印象。总不提笔,容易让人们渐渐忽视笔画顺序、偏旁部首和结构特征。她认为,在享受网络便捷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书写传统。一撇一捺之间,可以体会到字形结构间的深远意境。而且,人们常说“见字如面”,写一手好字,也展现着个人书写水平和人格魅力。
另外,想要避免提笔忘字,最简单的办法是多看、多写。比如,可抽空用笔练练字,偶尔给好友写封书信。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
记者 李涛 太原晚报